上一页|1|
/1页

主题:9月1日至8日,湖北-河南网友网上重走长征路

发表于2006-09-08
9月1日至8日,湖北-河南网友网上重走长征路
发表于2006-09-08
江西省的信丰县,素有“人信物丰”之誉,自唐代设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1934年10月,红军长征途经信丰时,敌人曾在这里以五岭山脉做屏障,修建碉堡,设立了第一道封锁线,一场突围与反突围的激战曾在这里展开。
发表于2006-09-08
当记者问他是否知道新乡时,他说,新飞集团不就在那里吗?还有退伍军人张荣锁、耿瑞先等全国先进典型。也许是话题谈到了叶科长的心坎儿,他显得十分激动:“军人不愧是军人。服役时,对国家满腔热忱,赤胆忠心;退伍后,仍是一腔热血奉献不停。在我们这里,共有900多位退伍军人担任村组和企业干部,涌现出480多名种养大户和生产能手。他们与全县741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发表于2006-09-08
古陂镇的理发师傅王水生,兄弟三个,他是老大,两个弟弟都是现役军人,可以说是当地出了名的光荣之家。当记者向他了解当地拥军优抚情况时,他显得很激动,对记者说:“我们这里,政府很关心军人家属,每逢过年过节,村干部都会给我们家送些肉、蛋之类的。年终时,我们还能领到300元的补贴。”
发表于2006-09-08
每年我们都要从财政拨出一笔资金慰问帮扶那些健在的老红军和烈属们。”陪同我们采访的古陂镇政府的温圣芳同志告诉我们,“受先辈们的影响,这里的年轻人参军积极性高着呢,据我了解,今年全镇已经通过初检的应征青年就有100多个!对在部队立了功或作出突出贡献的现役军人,镇政府还会从财政上拨出专项资金送到他们手中,以作奖励。”
发表于2006-09-08
过了不到5分钟,清瘦但精神矍铄的范爷爷,迈进村支书的家门。范爷爷刚坐下就打开了回忆的闸门。记者在向导的“翻译”下,“走进”了70年前的今天。范爷爷把记者的思绪带到那枪林弹雨的岁月。
发表于2006-09-08
“那时我13岁,古陂是个‘保区’,都在白军控制之中。在红军发动攻击的前几天,红军派了7名侦察员,对敌人第一道封锁线进行侦察。老表们那时根本不知红军是好人还是坏人,发现来了陌生人,就报告了白军。白军派重兵搜查侦察员,但没有搜到。”
发表于2006-09-08
“在正式突围前,红军小部与驻扎在黎岗的国民党一个团交了火。这一战,红军吃了败仗,退到古陂镇百石休整。红军主力赶到后,在21日清晨开始突围,一直打到傍晚。离黎明村1.5公里地的河坳山口,当时宽不到1米。在狭道两边的山头上,敌人架着3挺机枪,把守这个要地,红军夺取这个山口,死伤惨重。突围成功后,大多数红军战士只剩下了枪托和刺刀,真难以想像红军是怎样打败敌人的。突围成功的当天夜里,红军战士有的在老表家里过夜,有的抱着稻草睡在山坳中。看到红军战士很可怜,老表们把自家的红薯、玉米等送给他们。我和叔叔家中也住了好几名红军战士,母亲还为他们蒸了3甑红薯干。红军战士离开时,留下3块大洋,母亲硬是又塞给他们。”
发表于2006-09-08
“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尸体,几十具甚至上百具被埋在一起。后来由于水土流失,这些尸骨一块儿也找不到了。”
发表于2006-09-08
“埋完了战友的尸体,在古陂中心小学,开了一个万人欢送大会。听说朱德在大会上讲了话呢,可惜当时我正在会场对面山坡上放羊,没能见到他。后来,在古陂“镇吉桥”上,我终于见到了朱德。我清楚地记得,朱德穿的上衣里面长外面短。红军在这儿经过了7天7夜才转移完,后来他们兵分两路,一路去虎山龙洲,一路去古陂苏迳。遗憾的是红军这一走,再也没回来!”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