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不见面的诈骗!!!大家千万注意,不要上当!!!

发表于2010-11-11
电讯诈骗是随着我国电讯产业高速发展而衍生的一种新型犯罪手法。近几年来,电讯诈骗犯罪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十亿手机用户,我省也有八千万手机用户,几乎每一个手机用户都接收过电讯诈骗的虚假信息,电讯诈骗已成为我国的一大公害。
从破案情况看,当前我省电讯诈骗的犯罪嫌疑人以本省电白籍人、福建籍人、台湾籍人为主。不法分子多以地域或亲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犯罪团伙,疯狂作案。被骗群体则以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女性居多。这类家庭妇女,有一定的积蓄,平时读书看报较少,接触社会不多,对各种电讯诈骗手法往往无从知晓,容易上当受骗。
电讯诈骗主要是利用手机、固定电话、网络IP电话发布虚假信息,实施诈骗行为。至今已衍生出30多个变种。依出现时间先后,基本的有以下14种伎俩:其中最主要的:
“电话欠费”诈骗。不乏分子冒充电信局工作人员,向受害人拨打固定电话,告知其电话欠费,谎称受害人身份信息可能被冒用捆绑,登记了欠费电话,并声称帮助受害人联系报案。随后由另一个不法分子假冒警务人员接听或打来电话,称受害人名下登记的电话涉嫌洗钱、诈骗。为了确保受害人不受损失,让受害人将银行存款尽快转移到所谓安全账户进行保管。
“刷卡消费”诈骗。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短信“温馨提醒”手机用户,称该用户银行卡刚刚在某地(如深圳沃尔玛商场)刷卡消费数千元,如用户有疑问,可致电××号码咨询。用户一旦回电,其同伙即假冒银行及公安局工作人员谎称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要求用户即到ATM机上进行更改数据信息操作,或是根据其电话指引进行所谓的加密操作,逐步将受害人引入“转账陷阱”。
“幸运中奖”诈骗。不法分子往往以公司庆典或新产品促销抽奖为由,通过拨打电话、手机短信通知或网络通知的方式,通知受害人中了大奖。一旦受害人相信后回复查询,不法分子便称兑奖必须另外交纳所得税、公证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否则不予兑奖。也有冒充央视《非常6+1》节目组,通过手机短信通知受害人中了大奖,进行诈骗的。
“引诱汇款”诈骗。不法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将“请把钱存到××银行,账号××”等短信内容大量发出。有的受害人碰巧正打算汇款,收到诈骗信息后,未经仔细核实,就将钱汇到不法分子提供的账户上。
“猜猜我是谁”诈骗。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诈骗手法。不法分子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受害者的领导、同事或亲戚朋友的联系方式后,直接打电话给受害者,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根据受害者说的人名,冒充该熟人身份,并声称要来找受害者。当受害者相信以后,第二次再打来电话,编造“半路发生交通事故”、“嫖娼被处理”等理由,向受害者借钱。
   要想遏制日益增长、不断蔓延的电信诈骗,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广大群众要提高防范意识,做到“三不一及时”:即不轻易相信来电显示号码(哪怕是“110”,这号码可能是不法分子通过软件来设置的,这个“假号”是不支持回拨的);不轻易透露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码、银行账号等在内的个人信息(即使是公安机关,也不可能通过电话询问群众家中存款账户、密码资料的);不受人指引进行转账(民警、税务局工作人员不会打电话指导被害人如何转账的);在接到诈骗或疑似诈骗的电话和短信之后,要及时报案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