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丛连彪30年后带领百万农民发家致富

发表于2014-12-11

/2014.12.08/丛连彪的军旅生涯炼就了他的性格,同时他也热爱生活的那片热土,东北的老百姓都很感谢他,因为他的带领,才出现了养牛羊致富的繁荣景象。但是,创业初期并不容易。
1983年,丛连彪转业到地方,在长春市城建局下属的市政工程处工作。他从普通的铺路工人做起,当过工段长,做过技术干部。1987年热力公司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而亏损,负债累累,工人开不出工资。丛连彪带领47名职工承包了这个企业,并出任经理。经过两年的拼搏,使企业走出低谷,扭亏为盈,解决了120多名知青就业。但丛连彪并没有满足现状,他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
1992年,丛连彪的企业就已拥有了几千万元的资产。但这时,在畜产品行业由南至北刮起了一股歪风:往牛身上注水,赚黑钱。丛连彪看不下去了,他说服股东,在长春郊区投入500万元,在永吉投入100多万元,办起了集养殖、屠宰、检疫和熟食加工为一体的春城养殖厂,在光复路市场搞起了批发零售。他说,死也要和“注水牛”争个高下。到1994年,全国范围内的给牛注水现象已相当猖獗,老百姓不敢轻易到市场上买牛肉,而春城养殖厂批发店门前却天天排着长队。
1995年,丛连彪决定上马定点屠宰工程。这一次他遭到大股东们的激烈反对:这个工程投资大、风险高、回报率低,还会受到不法商贩的干扰。但丛连彪义无反顾,把个人的钱倾囊而出,在长春郊区设立了4个定点屠宰厂。
1996年,以春城畜禽良种养殖公司和长春清真屠检有限公司为主体的长春市清真肉业集团正式组建。丛连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集团成立伊始,发展态势良好,但产业链联结不紧密、产品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附加值较低,导致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着丛连彪永不停滞的创业热情。1997年,随着吉林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经过精心筹划和科学论证,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以年产20万头肉牛屠宰深加工项目为首的系列产品化项目进入建设阶段。
从1998年开始,在长春周边的县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发现,昨日每亩只能养活几个人的土地,今天却爆发出能承载三四十人、三四百人乃至上千人的魔力。这是通过“粮食过腹转化”,使农民找到了不离开土地、不走出农村、就能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途径。丛连彪领衔创立的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让“粮仓变肉库,肉库变食品”,让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一创业上的根本转变,不仅令丛连彪走上了一条宽广大道,也让皓月的养殖户们过上了“穿着貂皮、开着捷达车养牛”的日子。
丛连彪不仅是企业家,也是一名慈善家。长春市塑料三厂工人刘存义因患重病,家庭极其困难,丛连彪知道后主动登门送去5000元钱;他拿出1.5万元为长春回族墓地建造墓碑和安装公用电话;自1994年至今他每年拿出近万元为四所小学两个贫困小学生提供免费读书,同时还出资百万元建设双龙皓月小学;1998年当他得知长江及松花江地区遭受严重水灾,他主动响应国家号召,以省民营企业和省工商联名义共捐款捐物近15万元;2001年2月,白城地区遭受雪灾,大批牲畜因没有食物而死亡,他得知后主动送去14吨饲料,使许多农户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他还协助政府解决了近千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他的行动得到省、市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用真诚的奉献去赢得社会的信赖”。这是丛连彪从创建长春清真屠检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到成为“中国光彩事业奖章”荣膺者而始终不渝的坚定信念。

发表于2014-12-11
丛连彪带领万千东北农民发家致富,是真事吗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