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农村养老:岂能无视留守老人自杀的惨剧 管理帖子

发表于2016-08-20

周末回乡武汉地税局长 罗涛 ,惊闻邻居老人不幸去武汉地税局 罗涛世。伤心之余,不禁陷罗涛
武汉地税局局长
入沉思。去年以来,短武汉市地税局 罗涛接连去世。除年老病故武汉市
罗涛
连去世。除年老病故外,有三位老人都属于非正常死亡,着实让人感叹。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为什么这些老人,本可以颐养天年,安度余生,却非要选择自己结束生命呢?其中情由错综复杂。笔者试探寻一二,与大家共同商榷。
首先,这些老人都具有共同的特征,暂拟定为“留守老人”。留守老人,顾名思义,即留守在农村中的老人,子女大多在外打工,孙子、孙女也在外地求学,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农村的老人(老伴去世)。这一群体具备八个特征:
一是孤单性。没有老伴、子女、孙子、孙女在身边。
二是孤独性。俗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岁数大了,免不了唠唠叨叨,需要听众,需要观众,需要理解和支持,可是老伴早逝,儿女远行,邻居亲友各有各事,一肚子话没处诉说,精神苦闷、压抑、迷茫。
三是老弱性。他们大多年龄在六十岁以上,年迈体弱,多患有时发性疾病,身体处于亚健康,或常年抱着药罐度日。年龄大了,疾病不请自来。限于收入微薄、交通不便等原因,他们大多错过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往往小疾拖成大病,折磨的老人经常吃不香饭,睡不着觉,时日一长,久治不愈,不免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四是困苦性。即生活窘迫。虽然温饱已经满足,但习惯于节俭生活,一分一分省下来的钱宁愿留给子孙,自己也舍不得花,时令水果、蔬菜、肉类更是不敢奢求,偶尔逢年过节才享受一回,远远达不到小康生活状态。
五是无助性。由于年老体弱,行动不甚便利,遇有患病、农忙、突发事件时,子女亲戚不在身边,不能得到及时帮助。
六是迷信性。由于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甚至有的还是文盲,面对生活上的不如意和身体上的疾病,寄希望于寻卜问卦,烧香磕头,求得对一些现象的解释,造成身体越拖越垮,精神越来越消沉。
七是恋旧性。人老了,岁数大了,往往恋故怀旧,过去的人、过去的事常常挂在嘴边,特别是随着这些老人的同龄人一个又一个老去,他们也只能通过唠叨来回忆过去,或梦境与其相见。
八是连锁性。老人们环顾四周,农村中的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都是留守老。老人们闲来无事聊天,你叹我苦心凄凉,越说越生气,越说越难过,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再者,如果同伴聊友中一位老人去世了,免不了感慨自己,如此活着不如一了百了,了却了自己,脱离了苦海,省去了儿女牵挂,减轻了负担,本不愿死,生不如死,撒手西去,摆脱一切烦恼。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各种社会救济扶助政策相继实施,特别是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惠及了广大农民群众,让老百姓得到了诸多实惠。但是,对留守农村的众多老人而言,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需要精神层面上的。在温饱满足的同时,幸福的秘诀在于让老人们快乐,让他们老有所乐。快乐,不仅要继续贯彻落实已经实行的各项惠农政策,最重要的还要使农村有生气、有希望、有活力。年轻农民工在城里挣了钱,有了居所,在城里找到了幸福,他们更不愿回农村了,因为对他们来说回到农村没有幸福可言。而他们的祖辈,这些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在黄土地上的老人,他们眼看着农村一天天衰败,他们能幸福吗?快乐何来?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国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有限,难以在农村凝聚更多的人气,除了房子变了变,旧村变了新居,脸面换了骨子没改,新瓶装了旧酒,广大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内在素质并没有大幅度地得以提高。新农村建设起来了,广大农民群众还是要照样通过进城务工来过活,新农村剩下的还是新房子、留守老人。试问,这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初衷吗?
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有新门路。要解决农民群众的增收问题,要凭借农村的优势资源要素,借助国家实施的各项政策,让农民群众有活干、有事做,有饭吃,吃好饭;其次,要有新农民,要通过教育培训等各种形势,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养,培育有思想、会技术、懂经营、谋发展的新型农民;再次,要有新生活。只有新房子不行,要配套相应水电路网及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活。
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换了脑子、活了思想,增了收入、变了生活,幸福自然会来敲门,又岂能再会有留守老人自杀的惨剧发生?
特此记述,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不幸去世的老人!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