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国际文化大都市能给市民带来什么? 改善市民生活

发表于2014-11-14



      

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城市建设必须将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环境品质的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并将在三个方面大大改善市民的生活品质。

城市级文化设施的再提升

从 品质上,进一步提升市级文化设施的服务能级,将带来更好的文化体验。展览性文化设施,如上海博物馆等,将提高其馆藏量与展品的价值,增加主题展览与外来客 展的展出频率等。演出性文化设施,如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等也将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剧目,承接更多的国际性文化活动。

从数量上,未来还将建设一批文化设施,集中形成多个特色文化区域,提升上海整体文化形象。如黄浦江两岸文化设施集聚区,包括浦东世博国际文化博览区域、浦西江南造船厂工业博览区域、“城市最佳实践区”文化创意区域等,为市民文化观览提供更多的选择。

从 布局上,将改善文化设施孤立布局状态,加强与城市公共、商业及商务功能的结合与互动,促进城市公共体系文化功能的注入,发挥综合。通过功能的 复合建设,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便利且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参照纽约曼哈顿、伦敦西区、东京六本木的模式,人民广场地区将依托上海大剧院、上海音乐厅、上海 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馆、兰心大戏院等,建设成为文化演艺娱乐的集聚区。

基础文化设施进社区

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文化服务体系,使居民在步行500米范围就能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目 前,上海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区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下一步将加大郊区及乡村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其社区文化设施的数量、规模以及空间分布密度。 针对旧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缺乏等问题,积极研究闲置房屋改造再利用的方式,创造更多的社区文化交往空间。新城区则严格按规划标准配套完善的文化服务设施,预 留文化培育和发展空间。

历史文化场所的再生

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应进一步保护、改造 和利用,使之成为创意文化产业与艺术活动的集聚地区。实践证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增强城市文化集聚和辐射的深层内驱力。如上海的外滩、山阴路 等历史文化风貌区,泰康路、田子坊利用石库门里弄和产业建筑发展起来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郊区水乡朱家角、七宝和枫泾等古镇。各种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地区 通过保护改造,可供市民参观游览,接受文化历史,参与艺术与聚会活动等。

除此之外,这些历史文化遗存也将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重要一环,与城市公园、绿道等相结合,形成市民易于识别、便捷可达的城市文化游览线。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