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上海启动新一轮"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惠及百万户

发表于2014-11-14

这些天,家住长宁区天山西路新泾八村高层的居民们发现,自己所居住的大楼又开始施工了。原来,这是长宁区正在实施的新一轮“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程。这个小区的工程开工,标志着本市新一轮“二次供水”设施的改造工作正式全面启动。

问题设备老化管理缺位

上海自来水的供应由水源、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四大环节组成。自来水通过管网输送到居民住宅小区后,要通过“二次供水”设施送到每家每户,这些设施包括供水水箱、水池、管道、阀门、水泵、计量器具及其附属设施。

随 着对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本市自来水供应得到持续、稳定、长足的发展,满足了城市建设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正常供应。但是,由于上海的住宅小区建造的年份各不 相同,“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标准较低、老化陈旧与管理的不到位,在输送、贮存过程中,可能对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水箱水较管网水色度、浊度 增加、余氯降低,直接影响老百姓对自来水的感官体会,市民也有反映。

从每年用水高峰期反映供水水质的投诉看,其中大部分与“二次供水”设施有关。解决好自来水供应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市民享受到安全的自来水,这就需要解决好“二次供水”问题。

成果改造已惠及百万户

上 海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起步很早,自2007年起,全市启动了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和“旧住 房综合整治”等工作开展,市、区财力、供水企业以及居民共投入资金约18亿元,累计完成600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占城区2亿平方米改造量的30%, 惠及100多万户居民。

通过对在全市范围内已实施改造的8个试点小区的调查发现,经“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后,居民住宅供水水质有了明显改 善。但近年来,这项工作的推进节奏较慢,主要原因还是在推进实施中遇到许多客观的难题,比如不同法规、条例对二次供水设施产权归属和管理责任上界定模糊; 改造资金筹措困难;有些居民对“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不理解,小区难以形成一致意见,等等。

应该说,本市“二次供水”设施的情况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与市民对供水水质日益提高的需求已不相适应,老旧“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的迫切性日趋凸显。

目标2020年覆盖城区

2013 年,“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项目被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关注、市建委牵头推进的“8+2”重点整改内容。2014年3月26日由蒋卓庆副市长牵头召开了全市 推进会,以市与区签订任务书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新一轮改造目标,要求从2014年起,每年平均安排2000万平方米左右的改造量,到2020年完成城 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任务,逐步实现供水企业“管水到表”,并通过加强管理,使居民住宅水质与出厂水水质基本保持同一水平。2014年6月5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厅转发市水务局等六部门关于继续推进本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理顺管理体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正式出台。

特点区政府成责任主体

在这一轮“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工作中,有几个显著的新特点:

一是建立了上海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理顺管理体制联席会议制度,主要负责“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理顺管理体制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全面推进与监督检查。各区政府是实施“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的责任主体,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做好具体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实施工作。

二 是进一步加大了资金补贴,以“政府推动、市区联手、居民自愿”为基本原则开展。改造共需资金约42亿元,分7年投入,年均约6亿元。改造资金按“市区两级 补贴、居民适当补充”的原则进行筹措。且新一轮改造中市级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市属供水企业供水范围内的非商品房,补贴力度也进一步加大。

三是修订完善了“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的各项标准与规范,强调了以保障供水安全为前提;对上一轮改造中两根立管、外墙铺设和水表外移等难点问题予以明确;增加了新技术、新材料在“二次供水”改造中的使用。

四是编制了“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的工程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操作。“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过程中,供水企业提前介入改造方案制定和过程、竣工验收等环节,保证了一旦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即实施接管。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