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全家”便利店是这样的?(摘自13日青年报)

发表于2010-10-14
一条不算繁华的马路上,左边开着“全家”、中间有家“罗森”,右边则是“好德”,隔了不远“良友”的店牌闪闪发光,竞争如此激烈还在抢占市场,难道现在做便利店那么赚钱吗?近日,一位网友拍下了家门口的“便利店一条街”,引发了众人关于“加盟便利店”是否赚钱的大讨论,有些网友蠢蠢欲动,“要不倾家荡产开家店,做做小老板?”

当便利店以炫目的速度扩张,当白领们的生活日渐离不开这些24小时营业的小店时,“便利店加盟”也以一种“低风险”的姿态进入创业者的视野中,“从一家店做到五家店,从店长做到小老板”,怀揣着各种美好梦想的年轻人成了便利店大军中的一员,他们中的少数人成功了,大多数人还走在布满荆棘的创业路上。“便利店加盟”的风潮之下,加盟者真实的经营和生存状况如何?激烈的竞争和日趋饱和的市场里,究竟还有多少盈利的空间?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便利店,为你讲述“加盟”背后的故事。本报见习记者朱莹严柳晴章涵意

看上去很美

每月两万元保底,坐等收钱

周六,安雯和安静起了个大早,兴冲冲地赶去参加全家便利店的合作经营投资说明会,从安徽来沪的姐妹俩正处于失业状态,开家便利店的想法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走进教室,安雯欣喜地发现和她们一样“有眼光”的年轻人还不少,敞亮的教室里坐了大约五六十个人。

对任何一个想投资加盟便利店的人而言,合作经营说明会是复杂工序里的第一步,在这场类似于讲座的活动中,由总部的工作人员为大家介绍详细的经营方案,包括投资者的出资数目、双方各自承担的义务及责任等等,期间会发给大家申请表,如果你有备而来,甚至可以直接与工作人员探讨开店的细节。

“方案2更省力,方案1比较累,不过方案1盈利高。”说明会的间隙,安雯和安静推敲着合作细则,权衡着不同方案的利弊,从安徽来沪后,安雯一直想在上海开家小店,当“全家”门庭若市的景象跃入眼帘,加盟便利店成了颇具诱惑的选择。听了说明会,安雯仿佛看到了未来美好的蓝图:“每月有两万元的保底,除去水、电、煤加报废,那么至少也有一万元的收益,如果再用点心好好经营,那么营业额一定非常可观。”

梦想不止于此。安雯计划着等便利店收益好了,经营步入正轨后就完全“放手”,招聘一个店长来全权管理,“每月付他三五千的工资,然后我可以去做其他的生意。”当工作人员不断提醒加盟者“会很累,非常累”时,安雯正幻想着“坐收渔翁之利”。

方式简单,年轻老板梦近了

说明会结束的时候,申请表像雪片般飞到工作人员手里。记者注意到,说明会上几乎清一色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比起安雯这样的“幻想派”,有人已经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选了几处店铺。

“我看中了复旦附中附近一个门面,适合开店吗?”一个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孩询问工作人员,简单地交谈后,对方建议女孩交完申请表后等待总部通知,“我们会有专门的同事去做立地评估,也就是看看店面是否合适。”店面选址的好坏对便利店而言几乎是制胜的首要法宝,通常也是耗时最久的一道程序。

工作人员则坦言,如果店铺租金在每月25000元以上,要维持便利店的收支平衡,每天的营业额起码要在5000元左右,而事实上,在市中心和交通枢纽附近的“好位置”上,找到一家租金如此便宜的合适店铺,几乎是不可能的。

工作人员望着手里一叠申请表,用平静的声音提醒所有人,“我们会根据大家的表格做进一步筛选,如果觉得合适我们会再联系你。”便利店,看似小本经营,也不是你想开就能开。不过,想要做店长还得过面试和培训的关卡。“为何选择加盟我们的便利店?”“24小时都需要有人在,你会怎样调配人员?”曾经从诸多强势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李强对此记忆犹新,“回答要从维护品牌形象的角度来说,还要态度诚恳,装也得装出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

其实并不美

“便衣”时常造访,坐立难安

“如果你打算开一家便利店,并且自己做店长,会非常辛苦!”投资说明会上,这句被再三强调的话其实是赤裸裸的现实。今年31岁的李强时常想,如果当初能再把这句话咀嚼几遍,也许就不会冲动之下开始自己的“便利店人生”。

2008年,李强从河南来到上海,全家便利店的“创业”牌非常吸引他,拥有超市管理经验的他一路过关斩将,从选拔和培训中脱颖而出,最终在徐家汇附近拥有了一个小店铺,大约20平方米的店与体育馆相对,不远处就是商业广场,堪称风水宝地,在众人的艳羡声中,李强春风得意,把闲在家的阿姨也拉来帮忙,向着“第一家店赚工资,第二家店赚奖金,第三家店就可以赚出年终奖……”的目标冲刺。

但是,李强很快被压垮了。也许因为选址好,总部三天两头派“侦察兵”到李强的店铺抽查。“今天查货架存货,明天来看有没有人值班,服务态度,超市保洁。”李强和阿姨被折磨得坐立难安。身为店长,店里的一切都要亲自打理,24小时必须开门营业,而且每时每刻都要保持“精力旺盛”的状态,李强苦笑着列举,“每月6000、7000元的门店租金,进货管理,从没停歇过的员工招聘。”有一天,李强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已经连续干了72个小时。

没日没夜干活,累到身患重病

李强并不是唯一被忙和累折磨得抓狂的店长,在同济大学附近,一家生意兴隆的便利店里,身兼店长的年轻老板没日没夜干活,患上了肾衰竭,代理店长叹口气,“老板病得很严重,事实上,工作不到一年他和他母亲都病倒了。”

在这个忙得颠三倒四的便利店里,每一项微不足道的“杂活”都是一道艰苦的工程。一天两次的送货,安排人值班,还得时时刻刻提防偷盗。工作强度和微薄的薪水留不住员工,店里的员工来了又走,一个忙季闹起了员工慌,两三个主力员工包揽了所有的工作,从会计到打扫卫生,店长都一手操办,没多久就病了。

代理店长拿着拖把拖地,在仓库里汗如雨注。店里刚招聘过一轮,不大的收银台挤满了工作人员。“招那么多没用,他们马上就要走的。”

时薪太低,招工成了最大难题

“与其说是这家店的老板,不如说是这家店的仆人。”今年29岁的王娟说话轻声细语,满脸写着疲倦。开店三年多,她已经分不清自己在为谁打工,最让她劳心的,无疑是便利店的员工招聘。

上海市规定每小时最低工资为9元,但在压缩成本的大背景下,便利店开出的时薪都要低于标准。王娟摊摊手,“他们想做就做,不想做也没办法,因为我也实在没办法。”

王娟给员工开出的价格是每小时7.5元,她并不情愿给员工这么低的薪水,身为一个从收银员做起的员工,王娟并不想用微薄的薪水折磨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初来上海,而且上班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7.5元每小时是王娟精打细算下能支付的极限。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9元钱一个小时来支付员工工资,一小时就多10元钱开销。一天的开销就增加了近300元,一月就是上万元。而这家便利店一月的纯收入也就近万元。

记者调查后了解到,7.5元是便利店的“行价”,在长宁、杨浦、静安区数家便利店里,员工一般都是临时工,开出的工资基本都在7—8元之间。

工作量与薪水所构成的低性价比无疑为招工带来了麻烦。王娟饱受临时工招聘的“折磨”,“今天来了后天又走了,不但要给每个人培训,还要留一只心眼防盗防偷,太累了。”招聘廉价临时工的直接后果就是高速的员工流失率,这让王娟总是在“离职”和“招聘”中疲于奔命。

超市的工作时间是24个小时,这个特殊的工作时间决定了便利店不可能招聘学生。店长一般上夜班,而招聘夜班的店员是一门学问,“他得诚实,能自觉工作,最好能随机应变。”有很长一段时间,王娟都是身兼数职。

(应采访者要求,本文中的人物均为化名)

背景

24小时便利店的昨天今天明天

1996年,罗森亮相上海街头,作为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罗森的出现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前,上海的便利店有“百式”、“百家便利”等品牌,但只是小型超市,营业时间分为12小时和16小时。

2000年,世纪联华推广针对“4050”人群的“快客”便利店加盟模式,一时引起了轰动效应,咨询电话被打爆,每年以数百家新店开张的速度在扩张6年里开了1000多家店。

此后,“可的、”“好德”等品牌也同样以“加盟”形式发展,迅速遍布上海的大街小巷,但定位比较低端,所以加盟门槛低,“全家”、“罗森”定位中高端客户群,加盟的成本也相应提高。

曝内幕

报废鼓励是“陷阱”

“原本我们都抱着从一家店做到五家店,做着当小老板的梦想。现在,我敢说70%到80%的加盟者都已经后悔了。我最多也只听说过做到两家加盟店而已。”年近50岁的林风苦笑一下。他坦言,仅仅经营一家店就已经让他力不从心,但是为了那份五年的合同和20万保证金,才“不得不”坚持下去。

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所谓风险小,就是每月平均有20000元的保底收入。看上去很丰厚,但实际并非如此。”林风在杨浦区拥有一家60平米的便利店,开了将近三年。谈起盈利,他向记者如数报出了这笔收入的支配情况:“每个月的电费大约4000元,报废货品约4000元,盘损花费约1000元。按1万元营业额算,还要交500元营业税。其他,设备维护花费约1000元,清洁费、通讯费近500元,聘请5名员工大约要花7500元。”收入和支出相减之后,两位合伙者每人也就分得2000多元,林风撇撇嘴,“投入20多万和大量的精力,也不过这点收入,实在不划算。”

“这是一项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没有间断的工程。”林风说,在便利店开业之初的三个月里,他瘦了足足30斤。

报废鼓励是个“陷阱”

便利店卖的是“新鲜”,也因此,食品的“报废”成了每家便利店头顶上的“紧箍咒”,对于总部给的“报废”鼓励,林风觉得简直是陷阱。“所谓报废就是每天卖剩的新鲜货品,如寿司、饭团等,这些都是自产自销的,所以每天的报废会给予一定补贴。”按照林风的说法,报废1000元以内补贴20%,报废1000元到2000元补贴40%,最高补贴不超过3000元。报废越多,补贴越多,以此鼓励加盟店订货。

然而,林风实践了之后才发现,补贴的钱不过是营业者“自掏腰包”,绝对不划算。“拿味全酸奶来说,店里定价2.3元,卖场定价1元,也就是说其实际利润有1.3元。但是,当我们计算报废成本时,却按照2元计算。成本与进价不一致,在报废的同时就在向我们抽成!”

琢磨出了其中的猫腻,林风订货时开始精打细算,“要么订太多疯狂报废,要么订太少供应不足影响销售额,这个平衡值我也琢磨了很久,现在凭着经验,充分利用每天两次送货,能够把报废控制在1000元以内。”

被“欺负”的“合伙人”

加盟者以合伙人身份与公司签订合同,却“享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对于“加盟”这一新颖的创业形式,林风却不敢苟同。

“既然是合伙人,应当有对等的权利和义务,可是我们处处感受到被牵制。”林风告诉记者,按照合同,电费对半支付,但是报废按比例分,维修费由加盟店自己承担,每月盈利,加盟店却只能得到38%,“各种各样的分成比例,搞得人晕头转向。但归根结底,公司是不会吃亏的。”

半年前,林风的店铺所在地附近,又开了两家同品牌的便利店,其中一家直营店就开在他的对面。“他们开店前也没有来征求我的意见。只是告诉我,做过评估,不会影响我的营业额。”现在,林风每天的营业额从最初的7000元,上升到10000元。但是,原本想冲击13000元的目标也因为“德比”竞争,进展缓慢。

没有商榷余地的格式条款,不公平的成本和利润分成,以及难以抗拒的竞争,让林风愤愤不平,“我们只是名义上的合伙人,其实还是被总部牢牢控制着,没有自由。”

提建议

创新+务实=成功

上海的便利店行业还有发展空间吗?作为业内资深人士,上海市开业指导专家志愿服务团指导志愿专家、上海世纪联华超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蒯建平坦言这是一个趋于饱和的市场,加之人力成本不断提高,便利店的盈利空间正在被压缩,“各家公司都在调整策略,往中高端方向走。”

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便利店的未来还是要创新,”在蒯建平眼中,除了细分客户群体之外,便利店的竞争之道还在于与时俱进,“比如将门市店和网店相结合,适应年轻人的网购潮流。”

“连锁加盟的模式很好,能够直接吸收非常成熟的营销方式,但加盟者也会遭遇很多风险。”蒯建平认为,很多人在加盟便利店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行业,也没有“赚大钱”的指望,对于加盟者而言,有三大风险是必须好好考量的,“选址风险、竞争风险、管理风险。”

创业一定要脚踏实地

其次,竞争的激烈程度或许超出了大部分人的想象。“在上海,便利店行业已经比较成熟,全市大约有4000、5000家,并且仍在扩张,从总体上来说,单店销售额是走低的。”蒯建平道出了行业的现实,在激烈的竞争中,每家品牌都在压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对加盟者而言,是否要进入这样一个行业,需要冷静思考。

“管理也是门学问,如果以前从没接触过零售行业,很难做,”虽然加盟者可以得到总部的培训,但开一家店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细节仍然相当繁琐。十年前,蒯建平曾是“快客”便利店连锁加盟形式的开创者,世易时移,如今便利店庞杂,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像十年前那样赚钱是不可能了。”蒯建平要给“爱做梦”的年轻人浇一盆冷水,“零售业非常辛苦,赚大钱则非常难。”他建议年轻人可以从小事做起,先体验,后加盟,学了一身本领后,再考虑创业。

发表于2010-10-14

原来全家也是便利店啊。前面看那么多人激动的不行,以为开了个多大的超市呢

发表于2010-10-14
24H便利店亏损是极有可能的,毕竟24-7点这段时间基本是没什么消费的,但这个时间段维持运营的花费很大,选址太重要了,而且现在好的地方以后未必好,因为有人会来抢生意,上海便利店早在3年前就趋近饱和了,只不过地域分配上不均衡,现在加盟便利店是找死!现在全家开店,没准过不多久罗森在纬地路上开个,可的在涵青路开个,到那时人还是这些人,消费还是这些消费,被几家一分就无利可图了。
发表于2010-10-14
老百姓还是太善良了。就应该像体育评书的老梁说的那样,不要听信那些让你投资这投资那的。。。还是老实存钱吧。。。这样虽然说基本上是在贬值,但是性价比高啊。。。你放那里就好了。。。对吧。。。干得累个半死每个月赚个2~3k/4~5k的工资钱呵呵。。。20w啊。。。性价比太低了。。。
发表于2010-10-14
引用:francisliu 在2010-10-14 12:42:40写道:原帖
老百姓还是太善良了。就应该像体育评书的老梁说的那样,不要听信那些让你投资这投资那的。。。还是老实存钱吧。。。这样虽然说基本上是在贬值,但是性价比高啊。。。你放那里就好了。。。对吧。。。干得累个半死每个月赚个2~3k/4~5k的工资钱呵呵。。。20w啊。。。性价比太低了。。。
 
 
存钱性价比高?
 
90年代的万元户,现在够干嘛?
 
呵呵。
发表于2010-10-14
发表于2010-10-14
引用:大头老猫 在2010-10-14 15:50:32写道:原帖

 
存钱性价比高?
 
90年代的万元户,现在够干嘛?
 
呵呵。

 
 呵呵。是啊。90年代的万元户如果脑子不开窍到现在还把那一万元钱放在银行那真是对不起他当时万元户的智商啊~

我说的是现在好伐,老大。几年了 都快20年了吧~

当大家都醒悟过来想创业投资的时候大家也就被更凶狠的资本所瞄准了成为了待捕的猎物,案板上的鱼肉。。。

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没有实力去创新或者说现在这个环境根本就不太利于创新或者是创业。那就先老老实实的把钱发银行。然后努力找份好工作。然后伺机而动~

严寒的冬天总是能够熬过~即使不能熬过也会比那些不动脑子贸然出动的蠢蛋活得时间长,存活率高多了。

君子当审时度势~
发表于2010-10-15
好帖,本来还有打算开个全家。
发表于2010-10-15
顶啦
发表于2011-05-03
我看涵青路上的全家生意好的不得了啊,虽然很多人都说不赚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开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