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ZT新民晚报:解答集智建房九个问题

发表于2007-01-22
解答集智建房九个问题

   “集资建房”曾在国内火了一阵,但随后因频频遭遇政策瓶颈,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可老百姓想买便宜房子的需求却没有因此减退分毫,最近,在上海的购房者中又冒出一个新名词:“集智建房”。“集智建房”,“集”的到底是什么“智”,它又到底能走多远?昨天,本报记者对话新购房模式的开创者钱生辉,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总经理。 

疑问1“概念”什么是“集智建房”?卖点是啥? 

多名购房者联合起来,委托像我这样的专业人士与开发商谈判,定制住宅,以销定产、定购定销。不用预先付费承担风险,就能在项目销售时享受约定的优惠价。 

从房子的规划设计开始,购房者就能参与,表达自己对理想住宅的想法,贡献智慧。开发商在建房时需综合考虑购房者的意见。 

我倡导的理念是:“智”造“屋”美价廉。“屋美”“价廉”,就是卖点。 

疑问2“价廉”“集智建房”,便宜在哪里? 

■一是减少暴利 

房地产行业长期不透明,开发商对成本一清二楚,购房者却一无所知。买卖双方的信息极不对称,导致暴利。我做了10多年房产,了解游戏规则,不会被开发商忽悠,所以他们不能漫天要价。 

■二是节约开发成本房屋一旦滞销,可导致财务成本扩大,而提前定购则省下不少财务成本,营销费用也因此大大减少。 

疑问3“屋美”“集智”如何操作?“屋美”如何保证? 

购房者定制住宅,需要个性化,希望建成自己最喜欢的房型。开发商则要考虑项目整体风格,不可能千人千面,采纳所有意见。 

我认为,“集智建房”追求的是“群体个性化”。在具体操作时,我愿意成为“群龙之首”——广泛听取大家意见,以我专业的眼光,有选择地采纳好点子,来改善房屋。更广义地说,“集智”不仅局限于购房者,设计、装修、物业等部门都可共同参与。 

疑问4“时间”从定制到交房,大约2年,谁愿意等? 

从组织购房者到项目启动,再到楼盘竣工,定制住宅的全过程较长,约2年时间。急于买房的“结婚族”或“租房族”,可能等不起。 

但“有房族”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也会对“集智建房”感兴趣,因为不少人希望自己住得更好。在这个意义上,“有房族”可能发展成为“集智建房”的主流市场。 

还有些年轻人,可以通过团购等方式,先购买比较便宜的过渡房,等新居建成后再“以旧换新”。 

疑问5“地块”有没有选定的地块?有啥选择标准? 

已经有好几家开发商有明确意向,愿意拿出地块,主要集中在本市外环地区。最终合同还没签,但基本上没有问题。 

选地块,目前不找黄金地段。因为好地段的房子相对卖得也好,供不应求,开发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需要通过定制来推销自己。供大于求的市场更适合“集智建房”发挥优势。 

疑问6“资金”项目启动资金从何而来? 

“集资建房”最大的问题是“涉嫌非法集资,把风险转嫁给购房者”。“集智建房”必须引以为戒,老百姓的钱不能动。 

启动资金主要来自两方面—— 

■我今年即将推出的首个项目规模较小,地块面积约5万平方米,需要的启动资金相对较少,开发商愿意垫付。 

■如果将来项目越做越大,我的设想是由第三方来负责融资,可以是一家或几家投资公司,也可以引进风险投资。 

疑问7“风险”“集智建房”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一是政策打压 

和“集资建房”不同,“集智建房”目前不违反国家政策。但我还是担心将来出台什么新政策,否定这种模式。 

■二是恶性竞争 

我第一个提出“集智建房”,不少同行都在观望,一旦取得阶段性成果,就会有人一哄而上。有实力的,我不怕,还可以合作;就怕低素质的,不但自己做不好,还可能破坏整个行业。 

至于其他风险,我暂时还没发现。毕竟准备了近5年,我对前途充满信心。 

疑问8“上游”凭什么吸引开发商? 

第一,我掌握足够多的购房者,确保你开发的房子有人定购。 

第二,我能找到投资公司帮你融资,降低了你开发项目的启动资金。 

这两点吸引力,并不能吸引所有开发商。实力雄厚的,比如王石、冯仑、潘石屹,他们没有兴趣找我。素质特别差的,我也不敢找。 

目前最适于合作的,是这样一类开发商——手头有较好的地块,但实力一般,或目前经营状况不佳,急需脱手。 

疑问9“下游”能召集到足够多的购房者吗? 

去年,我开通个人网上论坛bbs.qianshenghui.com ,接受报名、发布信息、集聚人气。目前已有1000多人注册,其中有些是同行。打个折扣,应该至少有四五百人对“集智建房”感兴趣。
发表于2007-01-22
发表于2007-01-23
我想总会有相关合同来制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