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临港谋划绘制“升级版”发展蓝图

发表于2014-11-11


在产业高地政策高地基础上叠加开放高地
临港谋划绘制“升级版”发展蓝图

自贸区效应直接溢出,聚人气工程起“蓬头”。2014年,临港地区开发建设步伐继续加快。近期,临港正谋划“升级版”发展蓝图,将依托自贸区的开放创新优势,规划布局科技创新体系及金融贸易等相关产业,使临港地区真正成为浦东乃至上海面向未来的重要发展引擎和战略新空间。 

借力自贸区效应与“双特”优势,今年以来,临港地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1-8月,实现工业总产值406.9亿元,同比增长26.2%,引进内资注册资本更是“疯长”,达450.3亿元,同比增335%。同时,“聚人气”工程初显成效,进口商品直销中心、进口汽车展销中心、国际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中心等项目对外营业。“十一”期间,共吸引约50万人次来临港购物、旅游。 

据了解,结合全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临港地区“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临港将对开发进行“升级版”定位,出台新的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的方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临港管委会透露,“升级版”定位将包括:把主城区作为未来三年集中攻坚的核心区域,规划布局金融贸易、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都市旅游等相关产业,吸引国际组织、金融企业、投资机构等入驻,使临港地区在原有产业高地、政策高地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开放高地。 

此外,临港将加快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超前规划和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商业配套设施,更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类要素资源,注重培育区域软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临港发展的品质和能级。 

引人关注的是,未来临港或将成为“科技创新城”。临港管委会表示,他们将利用自贸区直接腹地的区位优势和“双特”的红利优势,统筹考虑区域功能、产业定位、空间形态等相关要素,逐步打造“一城一带一中心”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一城,即在海洋高新基地打造一个3.2平方公里的创新城,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努力打造全球创新成本最低、创新效率最高的国际化科技产业创新孵化基地;一带,即在装备产业区核心区域形成一个2.5平方公里创业带,吸引海外高新项目团队、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到临港创新创业,成为代表未来上海创新高度的全球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一中心,即在主城区建设一个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使全球最新的科技成果、最好的科技项目能在这里实现交流增值。 

目前,“一城一带一中心”的规划方案已初步形成,下一步临港将加强制度、政策创新、服务、环境等方面的创新,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效互动和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 

据了解,今年以来,临港高端产业加快集聚,17个优质产业项目于7月1日完成入市手续。同时,功能性项目进展顺利,双定双限房一期首批1400套房源完成供应,公共租赁房实现节点建设目标,一期已有超过2000人入住。上海极地海洋世界项目正抓紧做好规划落地、土地出让等前期工作,预计年内开工。上海(国际)食用农产品自由贸易港项目正式启动,上海天文馆、上海电力学院新校区等一批项目也正抓紧推进。 

此外,四大开发公司“南下临港”也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陆家嘴集团已完成临港国际会议中心(一期)项目招拍挂前期工作,9月底项目地块挂牌;金桥集团先行区综合交通、管线等8个专业规划和综合区环境评价报告的编制工作启动,中移动IDC项目完成土地出让并通过环评,新松机器人、裕同、德明通讯、波汇通讯等项目已签订《投资意向书》。张江集团方面,马丁·路德机器人和中网电气2个重点项目正在洽谈中,“全程孵化模式”孵化器开始招商;外高桥集团临港进口商品直销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开业,目前正与戴德梁行合作研究打造自贸区临港功能项目集聚区的可行性。 

临港管委会表示,近期临港还将着力构建“管政合一”2.0版本,深化完善“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符合发展需要的管理新模式,对管委会、新城镇内设机构职能进行梳理整合,做到责任更加明晰。 

同时,临港将探索实施全新的管理模式和协调机制,增强临港管委会“统筹全局、协调各方”能力,更好地发挥南汇新城镇在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并强化效能监察,建立可评估、可问责的监察制度。此外,将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交流、培养、考核、激励机制,逐步改善干部队伍年龄梯次、能力结构,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干部队伍。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