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上海房产律师:如何理解20%个人所得税引起的房产买卖纠纷案件

发表于2013-03-06
<div><p>新国五条出台后,为避免巨额税负,房屋买卖双方纷纷于近期前往房产交易中心排队过户,导致短期内房产交易量大增,但同时也引起许多房产买卖纷纷案件。</p><p>与此同时,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将会出台房地产调控对应的信贷政策,这无疑将加大购房者的资金压力,为房产纠纷的发生埋下伏笔。</p><p>房产调控“新国五条”后,上海部分区县婚姻登记中心协议离婚的人数有所增加,个别婚姻登记中心协议离婚数达到平时四、五倍。与此同时,“(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即俗称的“单身证”开具量不断飙升,不少人是冲着房子而来。民政局表示,近期将对离婚情况进行严密监控。</p><p>在赶二手房交易“末班车”的人潮中,有一些市民办理房产产证“去名”业务。业内人士表示,早在“限购令”推出后,就曾一度出现不少市民将房产证“去名”以避限购窘境的情况。市民为规避未来交易过程中可能多缴个税而“去名”的实际效果目前无从判断,还须谨慎决定。</p><p>房产新政中关于个税内容已在购房者中产生恐慌,导致已签订房屋买卖居间协议、意向协议、定金协议及正式房地产买卖合同的双方对如何承担、支付个税产生不同意见并引发买与不买的矛盾和纠纷。</p><p>上海房地产律师陈如波认为,房产新政中关于20%个税的承担问题只在二手房买卖中发生,即便如此,也将会发生大量的房产纠纷诉讼案件,为避免争议和恐慌,应对新政下的个人所得税作正确理解。根据相关政策精神,如发生税费承担争议应“根据‘约定优先、法定补充’原则进行处理,即当事人对税费的支付有明确约定的,应遵守约定;当事人对税费的支付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应根据国家税费法规确定承担主体。但是如果双方对税费的支付作出约定后,又因宏观政策调控而发生税费增减的,除当事人协商一致外,增减部分仍应按国家税费法规确定承担主体。因此,如果因个人所税承担发生争议,首先要看合同是否有约定,且相关约定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有涉及政策调整导致个税发生改变情况下的特别约定,如没有该约定的,且房产买卖双方又不能达成一致的,根据法律规定,新增加的个税部分应当由房屋出卖人承担。至于相关房产买卖协议是否能够继续履行下去则要看个案具体情况。</p></div>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