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建筑最有趣之处是,它总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旧世界。”

发表于2014-02-25
 

 

雷姆?库哈斯1944年生于鹿特丹,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来移居阿姆斯特丹,曾经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库哈斯曾在伦敦建筑联合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1975年,他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一道,在伦敦创立了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简称为OMA),进行全世界各地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目前,OMA的总部设在荷兰鹿特丹,库哈斯目前是OMA的首席设计师、哈佛大学教授。近年来,他又成立了AMO以研究OMA。

1988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包括库哈斯在内的“解构建筑七人展”。1995年,库哈斯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年度回顾展的主题,展览的题目是“雷姆?库哈斯和公共建筑空间”。2000年5月,库哈斯被授予第25届普里策建筑奖。

他在授奖仪式上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仍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

在库哈斯眼里,形式的美丑不是第一位的,对当地文化的捕捉解读乃至创造性的再操作是他的兴趣。他似乎总是走在潮流的前沿,他的“前进,再前进”的理论,和平庸扯不上半点关系。他对新事物始终保持着不息的热情、不衰的兴趣;他想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这也正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之一。

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竞赛,以库哈斯的新颖方案脱颖而出而告终。方案的独特形式使人惊呼:“不懂建筑了!”这的确是一幢可以改变人思想的建筑——它突破了我们对建筑的理解。或许有人说,在多震区建造这样的一个形体,是多么的不经济啊——但央视50亿的预算已放在那儿了。也许有人说,这种形式每个学过构成的人都做得出来啊——但历史似乎总是证明,给予总垂青于有见地的先行者。这里,不拟对该建筑作深入的评论,只以此为例,分析库哈斯的创作个案。

与以往从功能上进行反思不同,库哈斯在央视方案中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库哈斯认为,在摩天楼的创作中,“大多数只是按照预先的方式进行布置,在其中进行的只是惯常的活动。”他洞察到,摩天楼创作中“裙楼——中部韵律布置——顶部”这种模式已成为定式,应该有新的创作逻辑与思路。同时,在对摩天楼高度的认识上,他认为不必“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谓竞争”,而应建造“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群”。

基于对建筑形式和建筑高度两方面的认识,库哈斯创造了一个环状的形式——一个在竖直方向呈6度斜角的方状环形.这种造型既从形式上化解了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还设计出一种新的上下贯穿一气的形体。从动画上来看,建筑在竖直方向上确有一种进深感,这种进深感大大区别于以往摩天楼“高耸入云”的形象。旧建筑的搭建形式来看,比之德方斯拱门和原广司的东京大楼,这幢建筑更具水平方向的立体感;比起艾森曼的环形大厦,则更显出纯净感和现代感。这幢楼也延续着库哈斯的某些一贯手法:倾斜的玻璃幕墙、现代建筑的体块感及不大的高宽比例。

相应的,它对环形形式与“促进团结、加强协作”之间关系的说明,则明显的缺少建筑上的说服力。

同时,它出现在北京这样一个古都中,和以往的建筑形象有着极大的不调和性。多少使我们对北京未来的城市形象多了一层疑惑——我们的北京是否会变得如库哈斯所说的“拼接城市”呢?如果这样,这座建筑也许将会成为拼接层次中最为新奇的一个片断。

 应该说,这幢建筑不仅是库哈斯的一项建筑实践,更是其城市理论在北京的实验。

                                                  (摘自网络)

 

 

 

元孚设计的手机官网测试版来啦,登陆页面:

手机官网测试网址为:http://lifeful.gdongli.com/
想要对装饰设计有所了解,就请快来关注吧!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