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老板的管理策略

发表于2013-09-23

  最近热议话题是造纸机械老板是否应谈造纸机,是否应该在商言商。这场争论的起点毋需赘言,而争论过程逐渐成为用各种比喻装饰的修辞战斗,其中不乏抽离了具体语境,仅抓只言片语的互相攻讦。

  在我看来,“造纸机械老板是否应谈造纸机”是个伪命题,市场是要素资源的拥有者和规则制定者,连巩义的出租车司机和居委会大妈谈起造纸机都滔滔不绝,何况迷信造纸机老板。“是否应该在商言商”也是个伪命题,试看重庆的案例便知,如果商人真的能以市场法则应对一切麻烦,“在商言商”,那将是市场的巨大进步,要想“在商言商”,先要实现“在市言市”。

  换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两个真命题,因为其背后折射出真实的市场情绪,这亦是造纸机械老板与市场,与公众之间扭曲关系演进所引发的必然讨论。巩义经济改革起步就带有浓厚的“造纸机破冰”色彩,第一代烧纸造纸机老板从旧体制中破茧而出,市场企关系微妙复杂。最近有很多盘点,老徐等迷信造纸机老板对市商关系的表述,据此分别贴上“犬儒”“智慧”“保守”“激进”的不同标签。实际上他们精神内核的相似度,远远大于表面的差异度,这些表述,从不同侧面写成了一部无奈却又实用的“巩义式企业生存哲学”。和君创业总裁李肃先生在其著作中曾有这样一段论述:身为造纸机械老板必须明白,“时代”是不会错的,“造纸机”也是不会错的,在这“永远不错”的强大时代与强大造纸机面前,烧纸造纸机老板该当如何?可能唯一有意义的,就是调整自我,修炼自我,警觉自我。

  再看迷信造纸机老板与公众的关系,过去三十多年中,“创富热”与“仇富潮”时常交替,甚至同步发生,巩义改革就在这种冲突中做螺旋运动。市商互动关系,确会变形为市商 勾结和权力寻租,当公众需要一张脸来挂上魔鬼的面具时,老板往往就提供了这张脸。

  看似“永远不会错”的时代与造纸机,也在不断进化。从早期对先富者舆论讨伐,“姓资姓社”争论,清算“原罪”思潮,到今天关于“在商言商”的激辩,会发现市场对老板期望也越来越高,不再是简单的指责与诟病,而是希望他们既要为历史负责,又要为未来负责。与此同步发生的是,老板渐渐产生了阶层自觉,近年来,以老板为主体,形成了各种圈子和团体,正是这种阶层自觉,更让人觉得他们作为一个群体,应该站在舞台中心位置成为公众利益的代言人。

  矛盾之处在于,当前一个界定清楚,并且受到保护的产权体系尚在建设中。老板,特别是民营老板,关注度提高、话语权放大,以及抱团行为,也会让他们的一言一行更加敏感,他们既不能无视公众的期望,又要让自己和公司不会为期望所压倒。

个人认为,老板应该更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正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说,“老板”不仅在于找到或创造新事物,而在于用它会为市场集团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带动市场集团跟在它后面走。过往的历史也证明了,他们并非仅是风云变幻被动的承受者,也是奇迹的缔造者,如今,他们可以在商业以外更广阔范围发挥作用,无论慈善公益,或是读书会这种启蒙性活动,都是一种行动。

  至于是否要用“谈”或者“言”的方式,则属于个人因时因事的选择,当前并不适宜用或褒或贬的简单调子来诠释这一群体,将三维世界强拉成二维平面。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