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阿Q哥想当年·序言》

发表于2006-06-06
《阿Q哥想当年·序言》
发表于2006-06-06
第十一讲:阿Q主义(3)
发表于2006-06-06
中国早先遗留下来的文字,几乎所有的历史记载,即使《史记》也不能全部当作真有这样的事情来看待的,当然相对文学作品,相对属实一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我们接着前面这个话题,特别是与政治有关的文学,再来罗嗦几句,也无妨吧。
发表于2006-06-06
另外,我还觉得,在中国的历史上,文学对于历史的诗意化的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有时还是颠倒黑白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虽然诸葛亮关羽等在历史上是小丑一样的人物,但在我们的《三国演义》中,我们国人慢慢地按照自己的假想,把他们逐渐地变成了空前绝后的英雄了。那个历史上的一代枭雄曹操,在民间给他戴上奸雄的帽子,尽管有学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为他平反,可是与秦始皇一样,他们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还是那个老样子,——关羽他们进了庙宇成了民族英雄,曹操在戏台上仍然不断地在遭人唾弃。
发表于2006-06-06
《三国演义》起什么作用呢?还是起抚慰痛苦心灵的作用。当然其中有政治方面的阴谋,但为昨天失败者唱挽歌,是为了安慰今天的失意者的;今天的失意者在接受这种艺术熏陶的过程中,岂不是产生了“我们先前也阔”,自己身上的疼痛不是“儿子打老子”时留下来的吗?自己不就变成了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了吗?与他“死而后已”的精神相比,自己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呢!在有了萝卜吃之后,不是去期待下一个罗贯中了吗?还想着去造反吗?不会了吧。文学被政治利用之后,它起到了安定团结的作用,——成了笔杆子,夺取和巩固政权的其中一杆子了。
发表于2006-06-06
据说,曹操有“广纳贤良”的德行,而且专门是招纳“反对过自己的人”给他们高官厚禄,好酒好菜地伺候着,成为史学界的美谈。其实在我看来这也是一种误解。让文学服务于政治,文字狱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强制的方法,也就是苯的办法;而把天下笔杆子圈养起来,每个月发给他们一些薪水,在当政治顾问的同时,闲暇的时候可以写点诗文,再领取一点“稿酬”,到年底再领取一些这个“杯”那个“杯”的奖状和奖金……。这些“笔杆子”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些什么东西,不是很清楚了吗?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