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原创]上海,在凝聚和疏离间徘徊

发表于2004-07-16
(本文也是在HOW杂志首发)

话说昔日上海滩上有个所在叫和平饭店,此地有个规矩:不论何人,所犯何事,只要进了和平饭店,都享有等同政治避难的待遇,任何人不得入内追究。如此有安全感的地方,自然引来江湖各色人等投奔,一时之间鱼龙混杂,人气鼎盛。当然此等享有治外法权之地终不能久长,黄浦江水日夜流淌,历史早已翻了篇了。今日的和平饭店你再进去,除了在吃完饭买单的时候能见刀光一现,昔日的江湖儿女已是踪迹全无,只剩下小资和伪小资们在此推杯换盏,日日笙歌。


虽说和平饭店已是风光不再,但今日之上海仗天时地利人和,依然是天下英雄风云际会之所。正所谓“海纳百川,八面来风”,无数外地人进入这个城市,打工、创业、安家,渐渐融入,与本地人一起共同打造这个新移民城市的品格和特质。


对于刚来到上海的外地人,安全感仍然还是首要关心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很多方面,上海表现地无可挑剔。首先,上海的治安在全国数一数二,一天24小时的任何时候,都能在街面上看到警察,单这一点全国就没几个城市能与之相比。其次,上海的户籍制度日趋合理,从“蓝印户口”到“居住证制度”,从“上海毕业生户口可暂存学校免费保管2年”到“突破城乡围界,农民的孩子可上城市户口”和“新生儿户口可随父随母自选”,体现了逐渐人性化和开放的趋势。再次,上海还有多项引进外来人才的优惠政策,不仅高科技人才和“海归”们备受青睐,其他各路能人也能从中获益,“构筑人才高地”绝非一句空谈。同时,人所共知的上海人对外地人的歧视如今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到商店操普通话买东西也不会没人理了,和上海人聊天人家也是很自觉地用国语,偶尔蹦出两句沪语一般也不是故意为难,而是国语说不利索的缘故。


但是我所关注的安全感不止于此。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所有外在的林林总总终将投射到他(她)的内心世界,才能形成这个“感”。作为一个外来者,我到上海不久就发现一个现象:所有同事在业余时间几乎从不往来,即使是在极好的工作伙伴之间。而在我以前的呆的那个中型城市,同一办公室的同事则更为亲近,家里有什么比较大的事都会拿到办公室里说说。一般说来,上海人这种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距离的习惯是一种进步,尊重个人隐私和个人生活空间,是更彻底地城市化的表现。可在其中,我总会闻到一丝冷漠和疏离。有人会说,田园牧歌的调调早已落伍,不再适合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可是如果我们放弃了温情和相互关心,这样的进步又好在哪里呢?当然这只是一个细节,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是除了这个,上海划破都市天际线的高楼在展现骄傲的同时是否也让每一个穿行其下的市民感到了压力?日益火暴的房地产在拉动经济的同时是否也让每一个居住者觉得安居不易?活跃的人才流动在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是否也让每一个从业者感到朝不保夕?精致而琐细的物质需求在被大量创造和满足的过程中是否让人感到某种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不无遗憾地看到,上海这座拥有无穷活力的城市,在带来凝聚的同时也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疏离。


如果能见度良好,在上海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这个340米的高度上向四周望去,可以将整个上海和长江口的景色一览无余。观光厅各个方向的玻璃窗上,都清晰地标明位于该方向延长线上的国内和世界各大著名城市的名字和相距的公里数。有人或者认为这体现了上海人传统的精明:把你脑海中想象的那一部分也算在50元票价里卖了给你,我倒宁可认为这表现了欲与其他世界名城比肩的雄心。我只是希望,我们托庇其中的这个城市在日益加快的脚步中如果必须为发展付出代价的话,不要把最重要的牺牲掉。
发表于2004-07-16
好文章,生存的压力不能让人失去自己的本性!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