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弘扬慈善文化 打造爱心普陀

发表于2013-02-28

长期以来,普陀区积极发挥慈善组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依托普陀分会,以“蓝天下的至爱”大型慈善募捐活动及各类常规助医、助学、助困项目为基础,积极拓展慈善工作领域,创新慈善工作方式,构建慈善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据统计,2012年,普陀分会以慈善项目、慈善义工、慈善冠名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慈善活动,积极吸引社会各类资源投入慈善事业,共募善款1249.33万元,发放救助资金833.88万元,帮困救助1.9万人次。


发表于2013-02-28

日常捐赠献爱心公益行善点滴间


“乐善好施,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慈善文化。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经常性捐赠已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对于来自各类企业、组织的大额捐助,依靠民众的小额捐赠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搭建一个更加灵活便民的日常捐赠接收平台,激励更多市民参与慈善,是普陀区慈善事业正在探索的一条路径。


2012年,在长风街道试点的基础上,普陀区在辖区内所有居委会推行“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全覆盖工作,此项工作在全市领先。


九年前,上海市第一家慈善超市诞生在普陀。如今,慈善超市的身影遍布9个街道(镇)。


慈善超市借鉴国外实物帮困的经验和现代商业超市的运作方式,按照“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模式,建立了一套标准化运作机制,实现了日常捐赠接收、属地救助和义卖变现等多种功能,成为街道(镇)慈善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普陀区还在长征镇、桃浦镇等外来人员较为集中地开设“新上海人”慈善超市,在全区形成一张完整的慈善网络。


发表于2013-02-28

走进甘泉路慈善超市,大到衣物家电,小到书本文具,捐赠物品分门别类在超市的货架上一字排开。


据甘泉路街道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主任王瑞英介绍,慈善超市接收资金和物品两种捐赠方式,通过义卖将物品变现,再购买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每月发放给社区困难群众。一些新的物品上架义卖出售,不适宜义卖的物品则打包送往市慈善部门。


捐赠者除了社区居民、志愿者外,还不乏一些外国友人,不少热心的社区企业也会定期给予捐助。在附近做义工的大学生兰小成是这个超市的常客,几乎每月都会来慈善超市几趟,“我很多同学中都有一些闲置的衣服不知怎么处理,我就给大家发消息说可以捐到我这里,再拿到超市来,借助街道的力量把这些物品捐到需要的地方去”。


2012年,仅甘泉街道慈善超市便接收捐款364955元,物品捐赠2258件,经常性捐赠22122件。截止目前,全区共设立254个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9个依托慈善超市的规模型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站,为全区的社会爱心捐助和困难家庭的助困工作开设了新的窗口。

发表于2013-02-28

慈善文化进社区邻里和睦街坊情


普陀区率先在全市开展慈善“四进”工作探索,通过大力推进慈善文化“进社区、进楼组、进学校、进机关”,培育社会公众慈善理念,初步营造了“人人可慈善”的文化氛围。


其中,慈善文化“进社区”是普陀区从基层发掘的“金点子”,随着现代社会邻里关系日渐疏远,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嘘寒问暖越显珍贵,通过开展慈善楼组的试点建设,让邻里关系重新充满浓浓人情味。


发表于2013-02-28

石泉一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旧里改造的老式小区。


一号楼是远近闻名的慈善楼组,共有20户家庭,以退休老人居多。杨林贵和张桂兰老两口是小区里出了名的热心人,2011年11月,老两口被推选为慈善楼组的负责人,他们将普陀分会为新建慈善楼组下拨的1000元楼组启动资金成立了楼组互助基金。杨林贵告诉记者,之前楼组里的居民之间来往较少,只知其人,不知其姓。自楼组互助基金成立后,楼组居民通过开展活动,邻里之间见面打招呼多了,彼此相互照应多了,邻里间的距离也近了。307室91岁的低保困难户林巧英老人患有心脏、脑梗等疾病,居民们屡次探望,送上慰问金和营养品;207室史阿姨得了孙子,居民们一同前往道喜;401室的黄雅美过80岁生日,大家为她送去了寿面;逢年过节,楼组居民总要欢聚一堂,唱歌、猜谜、做游戏,其乐融融……


为了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一号楼组还自发搞起了“六个好”评选。74岁的曹秀兰阿姨手捧着“好母亲”证书笑得合不拢嘴:“我活了这么大,得荣誉证书还是头一遭。”享受到了各种福利,居民们捐起款来也更加积极,经过一年多的滚动,“楼组互助基金”已有逾二千元的账面。

谈到慈善“进社区”工作,石泉民间组织服务中心的葛天石深有体会,“很多工作,政府只能起到‘推’的作用,仅靠政府是不能持久的,还需依靠居民的自治力量。一号楼组的成功就在于此。”截止2012年底,普陀区已成功发展了215个慈善楼组(楼宇),通过自愿的捐赠和互助行为,让慈善文化走入社区千家万户。


发表于2013-02-28

“小白菜”社区服务的“大重疾病心理慰藉服务项目”为罹患大重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心理慰藉服务,帮助其减轻心理负担,重树生活的信心。志愿者梁宏亮曾帮78岁的孤寡老人阳爷爷走出丧亲的阴影。自老伴去世后,阳爷爷每日以泪洗面,沉默寡言。


在对其进行一年多的慰藉服务中,宏亮想尽办法促其倾诉,老人从避讳不语到敞开心扉,从消极悲观到逐渐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即将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梁洪亮每每回忆起那段志愿服务,无不感慨,“这项志愿服务活动让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也促使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志愿活动不仅是助人,也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救助。”


“爱心助苗”项目志愿者黄悦每周三下午会去金鼎小学二分校为一群二年级的农民工子女上课,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学师范专业的黄悦自己也来自农村,与这些农民工子女有更多共同语言。华师大慈善义工队的杨艳红老师告诉记者,“‘小白菜’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有很大一批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他们曾经得到过他人的帮助,也更愿意参与社区的慈善事业,这是学校正在探索的一种‘感恩’教育模式。”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感恩之心伴随着一批批的学生升学或毕业了,而新鲜的血液则源源不断地将慈善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区校合作、慈善育人”,作为一种拓展慈善公益事业的新思路,将学校纳入到社区的慈善工作中,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慈善,发挥大学生热心慈善事业的积极性。


2013年1月,普陀区“小白菜”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首届十佳慈善公益项目”。


发表于2013-03-10

@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业主论坛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