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乐高

发表于2013-10-24

在躺卧阶段的(半岁前)孩子的眼与手的活动不协调,手的动作不能纳入眼的视野之内,无法受视觉的调节。因此眼与手的动作常常表现出“南辕北辙”的特点,不少家长感到很着急,其实这是小儿正常发育必经的阶段。 半岁左右,孩子能够坐起来,手的动作落入眼的视野之内,他开始在视觉的引导下,能有目的地抓取物体,说明视力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双手的活动。研究表明:婴儿的感觉器官和作为手的动作基础的触觉、运动觉的发展,主要是在视觉的参加下实现的。看见东西并能抓住它,即眼睛控制手的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向,可以作为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称作眼手协调动作,这一动作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先学会看物体。婴儿在抓握之前必须看清物体的形象,判断出物体的位置。
二是当婴儿看见物体之后,必须快速而准确地将手伸出,为了抓住物体,他必须决定将手张开还是紧闭,特别是五指的相互配合。在学习取物动作之前,随着视力的发展,婴儿必须学习手的动作及手指的张开和紧闭。儿童掌握人类特有的抓握动作是在同成人的交住中产生的,是学习的结果。
三是当婴儿拿到物体后,会用眼睛仔细地察看它的颜色和形状,用手不断地玩弄,使其发出声响,还可能用嘴去咬,以便更详细地了解物体的硬度、重量、大小等特性。这些既满足了求知欲,又发展了视觉及手的动作。
家长了解孩子的眼手协调动作发展阶段,可以及时提供条件,促进其发展。婴儿眼手协调动作有哪些特点呢?

一是眼手配合,能按照视线去抓取物体。

二是既能无意地摇动物体,又能做出一些简单而有效果的动作。例如,把东西拉过来,推开他,晃动手里的发响玩具,使其发出声音等。

三是动作虽有目标,但还伴随一些不相干的动作。例如,拿皮球的时候,不仅动手,还动起脚来,他还分不清哪些是必要的动作,哪些是多余的动作。

四是不会用两手分别抓取物体。当婴儿手里拿着一块积木时,再给他一块积木,他会把手里的积木丢掉,或者用手里的积木敲打旁边的积木,而不会用另一只手去拿。双手之间似乎存在一个“神秘的中线屏障”。
眼手协调使婴儿在眼睛的控制和调节下,手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或玩弄物体,并以更多的侧面,发现存在于物体身上的属性,同时把它们综合起来。例如:当眼手不能协调活动时,手感到了物体的软硬和冷热。眼手配合起来,就可以同时感知一个物体的软硬、冷热、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属性,达到对物体较完整的认识。
同时,通过这种综合的感知和分析,还可以过渡到以后较简捷的视觉判断。例如:一开始,孩子只有用手摸后才知道物体的软硬、冷热。在视觉的调节下,经过多次视觉和动觉的联系之后,孩子只要看到,不必用手摸,就可以判断它的软硬和冷热。由此可见,眼手协调是很重要的。
眼手协调和坐的姿势有密切关系。坐起来时,婴儿的视线往往自然落在自己的手上,并且容易使手的活动范围和视线范围相一致,因此,当婴儿会坐以后,家长应当让孩子适当地坐着玩耍,玩弄物体。不过,要注意,开始坐的时间不宜过久。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