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看看人家停车管理、楼组长工作是怎么做的吧!

发表于2011-05-15
破解社区管理“鸡毛蒜皮”难题 静安区推进邻里关系和谐
2011-5-13 11:20:44  来源:中国上海

老宅子里“七十二家房客”,生活空间局促导致邻里关系紧张怎么办?“文化名人楼”里的老人如何照顾?昨天,静安区召开“居民区楼组建设现场推进会”,首次在全区范围内评选出“十佳楼组”和“十佳楼组长”。这些平凡的楼组正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探索着社区管理难题的破解之道。这些“样本”也许远不及完美,但却透出浓浓人情味——

“七十二家房客”解停车难

南京西路街道富民路61弄第一楼组,老弄堂的老式房子里,住着“七十二家房客”。由于居住空间局促,左邻右舍时常发生小矛盾,近年来的“磕磕碰碰”主要集中在机动车停放方面。居民的自备车越来越多,附近的学校和单位也常把车停进弄堂,大家时常为车位伤了和气。居委干部牵头组织居民听证会,把问题摆上桌面商量,最终制定出一套令大家都满意的管理方案。成立了由楼组长朱庆为组长的管理小组,对有车居民收取一定管理费用,同时拒绝外来车辆入内,每月向居民公布收到的停车费。针对这笔停车管理费,管理小组采纳居民普遍意见,取出一部分资金为每户居民增配了一把电控门的钥匙,还省出一笔清洗费用支付给物业,以扩大小区保洁范围和次数。

精打细算每一分“基金”

能够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还有石门二路街道福康里居民区80号楼。走进这栋楼,就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家庭氛围:楼道里挂着装饰画、中国结,扶手处挂着塑料花和鞭炮串等。这些都是楼组长陈大虹的“巧心思”。每次居委会给楼组长发慰问品,陈大虹留下东西的同时,都会按市场价折算成现金,用这些“小钱”装饰楼道。

这里还有着一笔 “楼组基金”,每户人家出10元钱,尽管只有区区数百元,但却在持续增加,被用于采购装饰楼道的小物件。居民们都说:“花费虽少心意真切,我们都爱这个楼组。”

居民们还很珍惜共同维修基金,像用自家的钱一样精打细算。一次,物业公司征求居民对楼内外维修事项的意见。居民们一致认为,不需要粉刷整幢楼,只要对二楼起壳的墙面进行修补,留存费用以备后用,这一建议得到物业公司的认可。

“老人楼”结对播撒邻里情

位于静安寺街道华山路699号的枕流公寓,在上海颇有名气。随着居民渐渐老去,枕流公寓成了“老人楼”,共有20户独居老人,邻里之间互相照顾也有些困难。为此,楼组党支部、“调解员”、“卫生员”等与老人们结对,关心他们的日常起居。党支部书记吴永湄与离休老干部史老伯夫妇结对后,几乎每天上门小坐闲聊。不久前,史老伯脑梗摔倒在地,吴永湄看到后将老人送到医院救治,又安排了护工照料。回到楼里,她又去看望独自在家的史阿婆。

在入选“十佳”的楼组中,不少老房子里都以老年住户为主。老人们不仅有人照顾陪护,还参加“依然年轻”读书会、“夕阳美”谈心会等各种兴趣团队,大家说:“光听听这些团队的名字,我们就年轻了好几岁。”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