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市场观察:“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怎么解?

发表于2016-12-22

主持人: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楼市“去库存”,但此后因为种种原因,楼市出现较大波动,呈现“冰火两重天”。一、二线城市房价涨幅明显,三、四线城市库存仍然堪忧。近期闭幕的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予房地产明确定位,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样一个口语化的表达,如何来理解?一系列复杂的制度安排,又该怎样落实?

办离婚的市民:世界奇闻,离婚排队,我是凌晨四点来排队的。工作人员:以前离婚看起来很沉闷的,他们这些人很随意的,手牵手来的,办好以后手牵手走的。

还记得这个场景吗?楼市有风险,离婚需谨慎的警示牌前,来办理离婚的市民排起了长队。“买房式离婚”,成了今年年中上海、南京等一些地方的热词,也是过去半年里中国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陡然上扬、调控密集回潮的集中写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要求“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暴涨又逼得国庆前后9天22城再度祭出限购等药方。

这并不意味着“去库存”的口号喊错了。只是,中国楼市正在走入前所未有的分化时代——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土地供给不足,房地产成了货币蓄水池;对于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县城来说,则积攒了大量库存,缺乏发展动能,去化周期动辄十年、甚至二十年。

不少专家强调,解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首先就是要明确这个基本面。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房子是为了住的,但是住的问题在一线城市没有得到好的解决;不是为了炒的,是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别的投资渠道,大量资金去炒房。这句话暗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遏制对于房地产过度的投资和投机现象,二是对地方政府未来的转型提出要求,怎样更加关注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包容性,提供更多用来住的用于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商品房。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房地产的政策应该服从、服务于防控资产性泡沫,而不是用房地产来稳增长或保增长。现在房地产市场是冰火两重天,分化非常严重,而且是越来越严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明显降温。乍看之下,问题似已缓解。但过去十年,房价“越调越高”的现实,却让不少人对这样的数据能否持续心怀忐忑——暂时的降温,会不会意味着更强力的反弹?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面问题根源,强调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还梳理了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五大手段。

土地问题首当其冲,过去一轮房价涨得最快的,往往就是这几年收缩土地供给最严的。会议把脉供需,指出要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更深层次的,是会议有关“落实人地挂钩政策”“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等方面的表述。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这有助于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同时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实现双赢。

倪鹏飞:人地挂钩很重要的方面是,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土地供应要减少;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入,土地供应要增加;第二个层面是城市的发展向城市群方向进行,中心城市要向外扩散,问题是过去我们政府的政策没有适应这个需求。

发现了问题,怎么去实现?会议提出,要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倪鹏飞解读说,有了人气儿,才有机会消化库存,这种吸引力不仅包括公共服务,也包括创业、就业环境的提升。

李铁强调,这背后是城市发展模式、政绩考核方式的转型。李铁:现在地方财政已经断了来源,房子卖不出去了,土地创收就大幅度下降,这时候改革更好改。不要求你很快的恢复GDP增长、搞政绩工程,而是要进行发展模式的转换,要求你解决实体经济发展、就业问题。

主持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指向虽然明确,做起来却非一日之功。2017,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们相信,从扭转未来预期开始,配合系列政策实施,中国房地产市场将渐趋理性。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