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一只螃蟹三个螯 养殖户养蟹13年头回见

发表于2011-11-12
日前,昆山巴城湖村村民陆香根向记者报料,说他们从自己养殖的围网里,捞到一只三个螯的大闸蟹。在巴城阳澄湖第一蟹市场6号入口“+101”号码头,记者见到了这只奇特的蟹。

陈雪华向记者展示三只螯蟹。 □记者姚喜新摄

□本报记者 姚喜新

【人物档案】

陆香根 昆山巴城湖村村民

【语音回放】

最辛苦的时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

“我养蟹13年,还从来没见过三个螯的蟹。”

日前,昆山巴城湖村村民陆香根向记者报料,说他们从自己养殖的围网里,捞到一只三个螯的大闸蟹。在巴城阳澄湖第一蟹市场6号入口“+101”号码头,记者见到了这只奇特的蟹。

第三个螯,其实是螃蟹的四对金爪之中,右手第一个爪子“变异”成了一个螯,与两个大螯相比明显小了不少,而且也有“钳子”。陆香根把这只罕见的大闸蟹放在箱笼里,供前来品蟹的食客观赏。

多年前,昆山也曾出现过三个螯的蟹,但陆香根养了这么多年蟹,平生还是头一次抓到这样的怪蟹。陆香根是土生土长的巴城湖村村民,和连襟陈雪华在第一蟹市场开了个宜源蟹庄,小日子还算过得去。最初,他们有140亩养殖水面,后来阳澄湖整治水环境,拆围后统一规划养殖水面,现在他们的水面是80亩。

中午时分,陆香根电话不断,这边老客户要送蟹,那边有人订桌要到他的蟹庄吃饭,他赶紧吩咐妻子买只三黄鸡回去,备好一桌酒菜。

从9月17日开始捕捞到现在,他们已经卖出2600多对大闸蟹。按理,蟹卖得好,农家乐有回头客,生意红火,心里应该只有高兴。但是,陆香根却摇了摇头说道:“你看看我连襟的手就知道了。”

摊开陈雪华的右手,不禁让人一震。陈雪华的手心,不仅手指根部有厚厚的老茧,整个手掌密密麻麻,老茧加起来不下十个。“这都是摇船、抓蟹弄出来的”。

原来,为了安全和防止污染,阳澄湖早已禁止快艇进入。陈雪华到他们承包的养殖水面,需摇船半个小时左右。从3月中旬蟹苗放下去,一直到第二年1月大闸蟹捕捞干净,他或者妻子天天住在湖里,喂食、看护、捕捞,没有休息。

“很多人都羡慕养蟹人,做一个蟹季赚钱也不算少,其实很辛苦的。”

对陆香根、陈雪华来说,辛苦不仅在自产自销大闸蟹,还因为经营着一个农家菜馆,两对夫妻四个人“全体总动员”。陈雪华夫妇住在湖里,负责看护和捕捞螃蟹,捞上来之后还要按规格分好送到码头,白天早起在饭店里帮忙,每个晚上平均睡4个小时; 陆香根夫妇主要在农家菜馆买菜烧菜,厨师伙计两人包办,还要兼顾卖大闸蟹,手机24小时不关。

不过,最辛苦的时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每年金秋十月,看着“沪”字头居多的外地牌照汽车进进出出,人来人往,他们知道,丰收的季节到了。

晚上八点,陈雪华又摇着小船进湖了。天气微冷的时候,螃蟹会自己爬上网。到凌晨2点,小船满载而归,回到码头。然后,陈雪华拿起秤称重量,按规格分开:公的3两半、母的2两半左右,共63.8斤; 公的4两、母的3两左右,共76.5斤;公的4两半、母的3两半左右,共47.3斤……

第二天早上六七点,第一蟹市场内各个码头的大门陆续打开,等待新的生意。

“养蟹看天气,今年又是一个大年,要是蟹再大点,客户再多点就更好”,“我希望阳澄湖的水再清些,这样蟹的质量会更好,价钿也卖得更高”,两位蟹农心里充满期待。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