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交通新举措在上海试点 城市治堵需借巧力

发表于2011-06-17

一项名为“综合待行区”的新举措在上海试点,试点半年效果惊人:晚高峰时段道路通行效率提高300%。发明者闸北交警支队长王登海说,从拥堵到畅通只有一个改变,就是让停车线后退40米。

拥堵是如今普遍的城市病,各地也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治堵的办法,车牌拍卖也好,先有泊位证才能上牌也好,大修大建道路设施也好,甚至收取进城费或拥堵费也好,这些都是应对,尽管是“殊途同归”,但投入的大小,见效的快慢以及对路权分配的调整幅度都存在差异。如何在各种方案中找寻一条最佳通道,这是一种能力,代表城市管理的水平。

不改变道路,不增加警力,一个好点子就能奏效,这说明城市治堵需要借巧力,方法选择得当完全可以事半功倍。近日,苏州市区道路交通排堵促畅“五项工程”第一阶段工作方案公布,从公交车、高架桥、拥堵节点、停车位四个关键点入手,“投入小、见效快、影响大”,这些治堵手段就体现了城市治堵的巧劲,这些管理倘若到位,完全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看看停车线后退40米的创意,一次站在办公室楼上的俯瞰,对一个普通碰撞事故现场的好奇,要不是发明者的细心和一种强有力的责任感在支撑,那偶然的一瞥终究不会成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思考。城市管理是一种能力,而能力的背后是责任,城市管理的主体也好,被管理的客体也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群策群力,积极主动,相信交通拥堵的治理问题并非是“无解”。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