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转任总:政策稳定 市场才能稳定

发表于2010-02-25

去年的年初,中国房地产市场在全球经济的低迷之中陷入了冰天雪地的寒冷,当时的媒体对这种下滑和房地产的下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表现出一种担忧,更多人看到的是危险,一种经济下滑对所有人自身带来的危险。

今年的年初,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全球经济仍未复苏,尤其是欧洲的小国危机频出时,同样陷入了销售的快速下滑。但是如今的媒体却认为中国经济的保八和房地产的下跌并不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良影响,表示出的是一种喜悦。许多人只看到房价对个人欲望满足的障碍,而根本不关心是否会引发危机,对资产价格通胀的预期压倒一切的代替了经济再次下跌的担忧。

同样是销售下滑的市场,但却有反差巨大的态度与判断,原因何在呢?大约,一是中国的宏观经济背景不同了;二是房价变化的基础不同了;三是信贷政策对市场的支持不同了。因而社会与媒体的态度不同了。然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对中国经济的最终影响是否一样却并不只是个判断的对错问题。

我仅能从统计数据中看出去年的经济恢复中,房地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如北京房地产税收占全部增量税收的50%以上。但是投资增长却并不理想,至少远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也小于前年的增幅。至少2009年房地产行业中最重要的两项指标土地购置面积和土地开发面积仍然是负增长的。

如果去年的春节之后的销售高速增长都没有将这些指标转正,那么今年初的销售下降会让这些指标转正吗?

去年年底政策的变化,从支持变成了抑制,从而打乱了预期,致使对购房人群调查中持币观望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房价的高低,而是对政策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背后也许是一种不信任的信心迷失。

中央政治局的会议再次强调了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继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许正说明中央已看到政策变化会对民众预期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正是看到了政策变化对股市、楼市产生的负面作用。如果“狼来了”的骗局多次的重复,那么当狼真的来了时就没有人信了。因此政策保持可持续的预期就成为支撑股市与楼市的必要条件。

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不会改变的前提下,必然会有巨大的住房建设需求,不管是最终这个住房是租、是买、还是自建,都必须保证人均一套房的数量。而实现这个住房数量的增长靠计划经济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就只有靠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但如果政策专门去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那么这个市场化也一定会是失败的,于是中国的城市化也就成为了空谈。

改革的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大提高,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了2009年的44.9%,大约解决了2亿农民的进城问题。但城市中的住房成套率水平仍未达到1:1,而今后的三十年要解决4亿人口的进城问题,那么又如何实现其城市化提高中的住房成套率水平的提升呢?

给市场以信心,重在一个长期的政策稳定性。没有政策的稳定性,又怎么会有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呢?中国经济的波动正是来自于政策的多变,短期政策必然导致的是短期的市场反映。就像中国的股市波动多数不在于企业的基本面,而在于政策的导向,来自于消息面。也许当这些所谓的消息不再被媒体像谣言一样传播,并且每次都不得不让主管部门出面澄清时,中国的经济就进入了平稳的增长期。

市场并不需要过度的优惠政策,而是需要稳定可预测的法制环境,不再为行政的干预和导向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发愁。立法则是既能约束市场又能约束政府行为的最佳方式。

发表于2010-02-25
没看完,貌似有道理。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