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解读上海自贸区:意义不亚于入世 投资金融将深层次开放

发表于2013-09-05


   根据新华社报道,设立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中国迫切需要释放新的增长能量。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投资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建立与上海自贸区相适应的监管制度环境等。

其中,除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外,投资、金融的深层次开放是“重中之重”。关于金融开放和风险管控方面,相关部门要到9月中旬拿出一个完整方案,而试验区的正式挂牌可能要等到9月底。

在如何理解自贸区的改革意义,新华社对此的解读是:

“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创新而非政策优惠,轻审批和重监管应同步

最能体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当属其在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核心的投资体制方面大改革。

所谓“负面清单”,实际上是定出一个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在这个名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这代表政府管理方法和思维的变化:限制自己的权力,让市场和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说。

这意味着,在自贸区以内,将调整事前审批的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授权国务院在试验区内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

“再入世”——扩大开放更是深化改革

“为什么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而不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隆国强说,“从名称上看,试验区要着眼于全国发展和新一轮改革开放。”

开放将不可避免地促动改革。金融领域的开放,将推动我国的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隆国强说,改革开放至今,在一般产品和服务领域,我国实现了市场化定价。但对于不少生产要素如资金价格,市场化改革还不彻底。以建设试验区为契机,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这和近期国务院发布的金融“国十条”、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是一脉相承的。

“可复制可推广”——国家战略而非地方战略

新华社援引参与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设计的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的话表示:

自贸区毕竟是个新鲜事物,之所以在上海建立试验区,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积累信心,将来在全国推广。“从之前的改革实践看,上海率先实施的‘营改增’试点,不到两年时间就在全国推广,没有很长的窗口期。”

发表于2013-09-05

关键是国家看重啊

发表于2013-09-09

因为政府对于上海自贸区的期待很大

发表于2013-09-09

意义重大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