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自贸区是上海国际航运建设最大利好

发表于2014-10-28

‍ 10月17日,由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编著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皮书2014》举行首发仪式。蓝皮书显示,除了投资拉动和市场牵引外,2013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大利好是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成立,这给航运领域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的举措提供了“落地”支撑。


“短板”正在迅速补足

蓝皮书指出,以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航运衍生品、航运经纪等航运金融业务为代表的现代航运服务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短板”,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上海主要金融机构对航运业的授信总额年增幅超过30%,融资租赁更是取得了蓬勃发展。

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已设立8家单船融资租赁项目公司,船舶租赁金额共计9.4亿元。上海银行业也为航运融资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种类,能满足航运融资的各方面需求。从融资方式看,银行信贷和融资租赁是航运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去年平稳增长,而经营租赁等其它融资方式则增长较快。

此外,航运保险专业机构数量也在进一步增加。截至2013年底,上海市共有46家财产保险公司从事航运保险直保业务,经营船舶保险、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出口信用保险。航运经纪更是从无到有地壮大起来,到目前已有379人通过职业资格考核。

据悉,上海还积极推进航运经纪企业落户区域和发展,将航运经纪企业落地范围扩大至北外滩、陆家嘴、临港和洋山保税港区。


转为创造“制度红利”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能遍地开花,必须分清重点。蓝皮书指出,2013年上海的相关区域在已有产业基础上,进一步清晰各自的功能定位,体现错位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五大航运功能区。在其中三大重点区域中,浦东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浦东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临港物流园区。

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争取“政策红利”向创造“制度红利”转变,从而不断丰富拓展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内涵,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如浦东机场率先启动航空货物中转集拼业务试点、机场综保区保税货物与口岸货物同步运作常态化、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等。

蓝皮书还指出,2013年,浦东新区持续推进以上海浦东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为标志、以洋泾地区为主要载体、周边区域布局合理的陆家嘴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据初步统计,目前陆家嘴、洋泾地区现有航运及配套服务企业共1600多家(含注册和办公),初步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功能性机构等航运服务要素为主的航运综合服务能力。

在临港物流园区内,则综合利用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多式联运等交通组织方式,有效地实现内陆与港口的物流衔接。

交通部原副部长、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徐祖远说:“蓝皮书实际上是用第三只眼去审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发表于2014-10-28

洋山港啊

发表于2014-10-28

养伤深水港其实未来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的

发表于2014-10-28

肯定是

发表于2014-10-29

   自贸区离不开港口,更离不开航运中心.波士顿,新加坡,香港多是航运金融中心.中国人已认识到了他的重要性.但可惜临港这么好的条件,由于低子薄,发展慢,临港目前主要定位是物流园区,而把最重要的高端航运服务集聚区放在了陆家嘴,、洋泾地区.如果能放在临港,临港的发展就多了一个引擎,发展起码快5年.能带来多少就业机会和人气啊.如果高端航运服务放在临港,临港的定位可上好几个档次,太可惜呢.怪只怪临港的掌舵者,搞了十年,一点基础也没打下.交通,生活不便.叫人家怎么来?太可惜,太可惜,好可惜啊.

发表于2014-10-29

港口依托自贸区自贸区依托港口

发表于2014-11-03

相互依托和发展,嘻嘻!

发表于2014-11-04

天天喊空口号,有啥用。各大利益集团,太多利益纠葛摆不平,临港也许只能胎死腹中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