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每日话题11.17】由胶州路大火想到的 该住什么样的房子才安全?

发表于2010-11-19

对啊!所以当初买房时,我就选的是两梯三户的楼房,这个可是比其它的出逃速度快多了去了

发表于2010-11-19
住别墅怕海啸啊!住高楼怕大火啊!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唉,生命好脆弱的!
发表于2010-11-19
万一遇到火灾我觉得还是赶紧从消防楼梯向下逃生比较好。万一楼顶通阳台门被?上了,上不了楼顶,把可贵的时间浪费掉了。我们搂道里现就有两辆破自行车一直挂在消防楼梯上,还堆放有许多破烂,平时电梯有点问题,一人都必须侧身过,要是遇上什么火灾,楼上人怎么跑出去啊,为全楼业主的人身安全,请那些把自家东西堆在消防楼梯间的业主们还是赶紧把自家东西挪开,还消防楼道一个顺畅吧
发表于2010-11-19
引用:jyhlc 在2010-11-17 11:45:27写道:原帖
我家以前住的也是24层二梯10户的高楼,跑是难呢。还好现在是4楼的四层,一梯两户,每层都有两个灭火器,心安点。不过老爸忘关煤气的毛病怪吓人的。
悲剧决不要发生了!
 
 这个LZ一定得给您老爸再三灌输细心的思想哦,呵呵
发表于2010-11-19
引用:隔壁邻居的弟弟 在2010-11-18 23:51:52写道:原帖
住高层的话,如果再有类似大火,前面几招肯定都没用,死路一条
住高层的人就只有买保险,看看自己烧死后能不能帮家人留点保障了.
 
 
发表于2010-11-20
在国外真正条件好的是不住高层的。
发表于2010-11-21
上海当局用了250个场馆、6个月的时间、7300万人来宣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1幢大楼、4个小时、53位亡灵证明了这不过是一个口号。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不在于能不能办奥运会,不在于能不能办世博会,能不能办亚运会,也不在于能买多少美国垃圾国债,更不在于能去国外几十亿几百亿下订单,而是在于让公民坐在家里不会被烧死、上街摆摊不会被扇耳光,走路不会被李.刚家的宝马车撞,想吃什么都不用担心会有毒。

这个世界就是,不吸烟的得肺癌,不工作的做老板,不爱国的当大官;真正的爱不能要,真正的不能做;需要书的读不起,需要房的买不起,需要人的娶不起;有文化的留不了学,有能力的找不到活,有良知的赚不了钱。

三聚氰胺害了那么多儿童,最后抓了几个养奶牛的;央视大火烧掉10几亿,抓了几个运烟火的;上海静安大火烧死53人,是4个电焊工的责任!跟西游记一样,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了,没背景的妖怪都被乱棍打死 。

豹子办了个澡堂子,包给狐狸,狐狸包给松鼠,松鼠雇几只蚂蚁搓澡接客。有一天,狮子去洗澡,掉脸盆里淹死了。。。。虎大王震怒,派****调查情况,骂了狐狸,打松鼠,最后,抓了8只蚂蚁。。。。因为他们,竟然没搓澡证!

 

发表于2010-11-22
我一直不认可这句响彻凯迪经典的批语,“穷人作恶不是一般的恶!”,这句话怎么听都显得扎耳,或许是因为潜意识里把自己化为穷人的范畴,不自觉的犯了屁股决定脑袋的错误,现在,上海的一把大火把我彻底烧醒了,看着升腾的滚滚浓烟和烈焰,挂在脚手架上的无助的人们,消逝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不得不向真理屈服,因为这一切都是缘起于几位无证电焊工的焊枪,而他们显然是穷人。



他们肯定是穷人,如果不是穷人,不会背井离乡,冒着酷暑严冬在危险的脚手架上干着自己根本不被承认的合法的工作,因为他们无证,这也意味着他们连在脚手架上挥洒汗水和辛劳的资格也没有,虽然无数的高楼就是由这些人一手打造,他们仍然没有这资格去用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辛苦的劳动去争取每天几十元的工资,贫穷就是他们的原罪。因为如果不是贫穷,他们自然可以在家乡安居乐业,根本不必背井离乡的到处漂泊,从事那些城里人不愿干的既辛苦又危险的工作。



一场来势凶猛大火,源自几个无证的电焊工的焊枪,几十条人命,数亿的资产顿时灰飞烟灭,这样的恶岂不是这些穷人所为?这样的恶岂能是一般的恶?穷人作恶确实不是一般的恶!即使让他们把牢底坐穿也无法去偿还这些消失的生命,何况这些生命的价值如果用金钱计算要高过他们很多倍?



穷人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恶?为什么你要背井离乡到城市中去做那些你无法承担的工作?或许你幻想城市的美好生活,寻求更好的明天,那或许是所有青年农民的理想,而那些年长的人们或许只是为了父母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妻子的新衣,为了这些你铤而走险,爬上高高的脚手架,挥动你并不熟悉的焊枪,最终初成大错,有人说你你烧了楼,你做了恶,你被法办了,一句话,穷人作恶不是一般的恶!



你们很愚昧,你们没有文化,你只知道干活拿工资,不晓得还需要有证,你不知道花钱去弄一张西大的证,当然那是因为你们根本舍不得花那些辛苦挣来的钱,现在你就不得不吞下苦果,去承担天大的罪名,这一切还是因为你们穷。



记住吧,下辈子不要做穷人,不要再作恶了!
发表于2010-11-22
人少,房子就不比这么高了
发表于201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