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世界一流水岸城市为上海浦江开发“支招”

发表于2016-11-13
上海在2016—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愿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也正怀揣着世界级滨水区的愿景。对标世界一流水岸城市,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可以汲取哪些经验?
昨天,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和西岸集团主办的“全球水岸对话2016论坛”上,来自纽约、伦敦等全球重要水岸城市的专家、学者聚焦“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新”主题,为上海打造未来一流水岸,实现城市愿景“支招”。
拥有黄浦江两岸中心城区可成片开发最大区域面积的徐汇区,敞开怀抱迎接全球城市的“锦囊妙计”。昨天,徐汇区区长、徐汇滨江管委会主任方世忠倡议:建立水岸地区之间持续有效的对话平台和水岸地区之间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球水岸对话”论坛,同时建立全球水岸城市(区)联盟,加强城际项目合作、文化互动、人才交流等,共享关于水岸利用、文化建设、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等方面的经验。
产业升级还得保持地区活力
在城市规划中,滨江地区的产业转型与贯通开放一向密不可分。上海已经明确,到明年年底,基本实现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总共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而新一轮贯通开放的过程,也是滨江产业进一步升级的过程。
纽约规划局资深城市设计师、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撒迪·帕沃介绍说,纽约长岛滨江曾汇聚纽约市50%工厂,在向地区性文化中心转型的过程中,吸引了众多的文化机构、艺术机构、著名的独立艺术家以及时装品牌公司进驻,打造了该地区独有的品牌特色产业。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原波士顿重建局总规划师凯罗斯·沈指出,美国波士顿的滨江地区通过有创意的文化设计类办公区域,吸引有特色的公司进驻滨江区域,同时通过跨界整合建造区域市政厅的创新中心、打造微住房项目以吸引年轻人,为产业升级带来更多活力。
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中,一些区在整合创新思路,将工业遗存打造成汇集国内外顶尖文化艺术、时尚设计的文化产业带。比如,徐汇滨江已有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等多个公共文化设施已经投入使用。
不过,上海浦江两岸开发,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和功能打造还任重道远。实施徐汇滨江两岸开发的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辉认为,徐汇滨江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在未来一年里,用什么样的理念去规划近五十万平方米的空间建设;未来三年,徐汇滨江将建成两百万平方米的建筑或商业载体,如何引进专业团队进行地区运营,以及如何使滨江地区保持活力、提升品质。
亲近水岸同时感受海派文化
“还江于民”是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全面贯通开发的核心理念。那么,到底要将一个怎么样的公共空间带给上海市民?物理概念上的贯通开放显然远远不够,如何让文化建设融入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开放中,已经成为上海面向2040年建设人文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伦敦规划与发展协会主席彼得·默里以伦敦建设为例,为体现伦敦的丰厚历史,规划将原来的废弃建筑和空间改造成公共空间,并引入了多种文化主体。例如市政厅周边有大量的剧院和晚间开放的影院;泰晤士河南岸步行道的周围也建成了众多文化艺术机构。
黄浦江两岸这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过程中,为市民创造更多开放的公共空间是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在黄浦江东岸的规划中,沿线就以“城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把浦东独有的连续性高桩码头改成亲水平台,铺设从滨江至内分别为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种通道交织的慢行通道。这与旧金山的滨江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财富岛发展协会主席、原旧金山港区规划与开发公司董事长维维安·费表示,旧金山滨江地区改造也非常注重保持滨水地区沿岸的延续性,尤其是公共区域人行道、自行车道的建设。
与会专家认为,黄浦江两岸开发开放中,如何让市民在亲近水岸的同时,感受到独有的海派文化,需要重点研究。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