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最不坏”的户籍新政

发表于2013-07-01

拥有居住证的人士与上海本地户籍人士拥有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除了三项,一是父母不能投靠;二是不能享受上海市低保待遇,三是不能申请购买共有产权房。异地就业者最关心的是子女教育与医疗保险,居住证与户籍含金量相差不大,可以替代户籍使用。拥有居住证者不必放弃老家的田地、社保等等,相当于同时拥有两份保障。

发表于2013-07-01

上述两种标准与国际两类主流移民情况相似,即技术移民与资金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亚都采取相似的做法,上海市政府实行拿来主义。

一境之内居然需要以移民式的打分制划分人群,的确令人悲哀,却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众多的人口、日益恶化的环境、不同的保障水平,决定了境内技术与资金移民成为大城市政府的理性选择。

 

发表于2013-07-01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10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常住人口为1961万,到2011年末增加到201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6万人,增速比2001年至2010年十年的年均增速下降0.9个百分点,比“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下降2.1个百分点。到2012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069.3万人,一年内又增加50.7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773.8万人,增加31.6万人。这还是人口增量极少的一年。

发表于2013-07-01

上海常住人口更多。按照上海官方数据,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347.4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外来常住人口达到935.3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39.8%。考虑到绝大多数进入大城市人口不会到相关部门登记,京、沪常住人口恐怕要远远高于政府统计的数据。

发表于2013-07-01

上海常住人口更多。按照上海官方数据,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347.4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外来常住人口达到935.3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39.8%。考虑到绝大多数进入大城市人口不会到相关部门登记,京、沪常住人口恐怕要远远高于政府统计的数据。

发表于2013-07-01

上海常住人口更多。按照上海官方数据,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347.4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外来常住人口达到935.3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39.8%。考虑到绝大多数进入大城市人口不会到相关部门登记,京、沪常住人口恐怕要远远高于政府统计的数据。

发表于2013-07-01

户籍制度必须改革,需要做的是类似于上海的公平积分,而后放开城市群中、公共福利基本均等地区的户籍流动,以有序实现取消户籍制的大同梦想。

上海居住证积分制,是有益的尝试,如果成功,可推广到全国所有一、二线城市。

上海居住证新政,权责对等是关键

 

发表于2013-07-01

户籍制度必须改革,需要做的是类似于上海的公平积分,而后放开城市群中、公共福利基本均等地区的户籍流动,以有序实现取消户籍制的大同梦想。

上海居住证积分制,是有益的尝试,如果成功,可推广到全国所有一、二线城市。

上海居住证新政,权责对等是关键

 

发表于2013-07-01

根据官方的通告,居住证积分指标体系由上海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制定,包括年龄、教育背景、专业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在上海工作及缴纳社会保险年限等基础指标。此外,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服务管理需要,设置加分指标、减分指标、一票否决指标。各指标项目中根据不同情况划分具体积分标准。大致看来,年轻、高学历、专业技能的赋值较高。例如30岁的年龄可以获得30分,本科学历学位可以获得90分,中级职称可以获得100分,而居住证积分的标准分值为120分。

发表于2013-07-01

此外,根据居住证的积分值,达到120分者可以获得相应的就业、养老、医保、住房,以及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子女在沪参加高考的待遇。通过积分制的形式,上海针对外来人口形成了一套包含义务、权利的“新上海人资格体系”。从推进上海本地发展,尤其是缓解上海本地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的角度看,这套居住证新政策应当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