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最不坏”的户籍新政

发表于2013-07-15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畸形的城市化,全国各地的人口单方向的向极少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集中,而这些大城市的土地面积有限,就业机会、住房、教育、医疗、道路交通资源以及治安力量也有限,不可能无限地容纳源源不断涌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

一位网友以“我也是上海人”为题,写下自己的观点:“上海原本就是个移民城市,只不过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所谓‘老上海人’其实就是第一代移民的后代……认为外地人抢了工作机会,抢了教育机会,抢了福利待遇等……他们没有看到外地人为上海做的贡献,没有看到外地人承担了上海人不愿做的工作……上海需要新鲜血液,这样才能发展,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这才是真正的上海人。” 

 

发表于2013-07-15

参与2008年上海市委“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重大调研课题的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张子良认为,新政策对居住证持有者松动了原本较森严的户籍壁垒,其准入条件体现出不唯学历、不唯身份、强调能力贡献等“选才落户”的政策精神。综观新政策所涉及的申请条件、轮候规则等内容,可概括成以下五个关键词。

发表于2013-07-15

一是“条件管理”。从以往的指标控制转为条件管理,是上海此次户籍新政策最为核心的特点。“居住证转户籍”是上海探索的一种新的人口管理模式。以往,上海的居住证和户籍并不接轨,准予落户的政策仅延续了夫妻分居、投靠亲友等具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因素,对于不符合这一政策的外来人员则采取“指标控制”。为此,新政策将采取条件控制原则,从而有利于引进人才,也更加符合人口流动特点和市场经济下城市的发展需要。

发表于2013-07-15

二是“技能”。新政策规定申请者必须具备的一项“申办条件”,即在上海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同时,可给予优先转户籍的4项“激励条件”规定中也提出,在上海被评聘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技师(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书)且专业、工种与所聘岗位相符的,可不受“申办条件”有关的持证及参保年限限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评定“人才”的标准中,没有对“学历”作硬性规定,而更注重“一技之长”,更体现“使用为本”的人才观念。

发表于2013-07-15

三是“贡献”。新政策为作出重大贡献并获得相应奖励、能力业绩突出但暂不符合“申办条件”的人才列出了“激励条件”。这些条件涉及缴交社保基数、个人收入纳税、投资经营纳税等方面,以适应不评聘职称企业中技能、职位和收入较高人员的实际情况。同时,对于在上海远郊地区从事教育、卫生等岗位的工作者,也可缩短申办年限。

发表于2013-07-15

四是“品行”。此次政策除了确定技能水平、贡献等申请条件之外,还提出了品行方面的基本要求。包括依法缴纳所得税,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这一要求在上述各项条件之外必须具备。

五是“轮候”。新政策将实行年度总量调控,给予“入围”人员“依次轮候”转落户籍。符合条件的持证人员按规定排队轮候办理。超出当年调控人数总额的,依次转入下一年度办理。

 

发表于2013-07-15

助推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这就要帮助大量“没有户口”的外来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而新政策有望给他们吃下一颗“定心丸”。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守钧:应去掉上海户籍拥有的“特权”

中青报:上海刚刚出台居住证转户籍的政策,您怎么看这个政策?

胡:户籍在计划时代是身份的证明。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对户籍制度做过多次讨论,因为它不利于人员流动。同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什么我是农村户口,他是城镇户口,我们就不一样呢?

 

发表于2013-07-15

原来上海户口非常重要,有人从外地调到上海,上海有人调到外地,对调的话,上海户要给外地户一个彩电作补偿。改革开放之后,上海来了很多人,有点不堪重负,居住证政策出台了。但居住证显然不是长远办法,因为人口流动会越来越频繁,一个人在哪里住,不需要规定。

很多国家没有户籍制,只有身份证,到处走来走去,并没有哪个地方的人多得不得了,哪个地方根本没人,所以居住证转户籍政策是改革的方向,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但改革的总思路一定要淡化户籍,特别要淡化户籍带来的不公平。

 

发表于2013-07-15

中青报:您觉得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胡:比如住房、医保等。以前,不是上海户口不能分房子,后来子女求学、高考都有障碍。现在可能最严峻的就是高考,像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的考生是合算的。上海户口在这一点上特别不公平,人家为什么要上海户口呢?可能就是因为小孩念书的问题。

中青报:这次政策变化的方向,主要目的是吸引人才,您怎么看?

胡:我觉得户籍改革的根本问题是取消户籍的不平等。现在政府的想法是把户籍作为一个门槛,请进优秀人才,淘汰不优秀人才,这个策略恐怕是有问题的。因为从大的趋势来看,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平等会越来越少,最后应该取消户籍制。把户籍作为门槛,那就是资源了。

 

发表于2013-07-15

为什么是个门槛?为什么迈这个门槛?因为进去有好处,不然何必进去。所以这种思路作为权宜之计是可以的,如果由于它强化了户籍制的不平等就很不好。

户籍这个门槛是很脆弱的,不能作为门槛。现在上海很多建筑工人都没有上海户口,上海的公路、地铁、大楼都是没有上海户籍的人建造的。所以这个改革的思路要认真研究,长远来看应该是取消上海户口,在改革中间有适当的控制,但不能强化它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