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陶花”盛开在宝山

发表于2012-11-06
今年,宝山区教育局与市教育工会、市陶研会等主办的大型话剧“永远的陶行知”推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数万名教师观看了此剧,其中人数最多、最动情的是来自宝山的老师。
80年前,陶行知选择宝山作为实践“生活教育”的基地,办起了“山海工学团”。这所没有围墙、校舍的学校,曾名震海内外,如今,它留下的文化底蕴仍在滋润着这片热土。
当年的宝山,像全国所有农村一样,农民活下去都很难,谁会来读书?陶行知借来留声机,放一张唱片:“洋人大笑”,一下子就吸引了全村人。农民好奇地寻找谁躲在“盒子”里笑?科学种子就在娱乐中播下了。大场是种棉区,但亩产只有40多斤。陶行知带农民参观宝山农教馆,让大家看到优良棉种的好处。他买来条播机,农民说,“老底子”传下来就是散播,条播肯定不灵。他赤着脚,裤脚卷得高高地拉着条播机,演示条播的好处。他的汗水和真诚感动了大家,农民信服了科学种田,当年,亩产就提高到70多斤。
农民相信了陶行知,纷纷把孩子送来读书。人多了,凳子不够坐,陶先生说,自己做。陶先生请来木工师傅,立了规矩:教会一人得一份工钱,如教不会,哪怕把凳子全做好也没工钱。师生一起学做木工,凳子做成了,陶先生写诗道:“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木工要收工钱,学生要坐凳子了,且慢!陶先生说,我们学成了木匠,木匠还是木匠,不行,要教他读书!于是,“先生哼成了木匠,木匠哼成了先生。”
学生多了,哪来老师?陶先生创造了“小先生制”,小孩子在学校认了字,回家要教大人,没把大人教会,第二天不许来上学。小孩子无孔不入,灶间、姑娘闺房、新媳妇床前都好进。大人不肯学,小孩子撒娇、耍赖、不吃饭,逼得大人乖乖地当学生。陶行知借来电影放映机,大家都想去看。小先生守着门,要读会票子上的5个字才能进场,否则,出钱也买不到票。工学团办起茶馆,喝茶免费,但要学唱歌(冼星海是老师);还要听时事(艾思奇讲课)、读“平民千字课”。结果,“一村种田人,皆为读书人”。
陶行知说:“与农人共甘苦,共休戚,才能得到光明,探出生路。”陶行知在大场率农民修路、造鱼塘、办信用合作社、医疗诊所,提倡“3块大洋结婚”、“5块大洋棺材”……为改造农村,为农民走向新生活竭尽全力。这笔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半个多世纪了,依然在汩汩地流。
宝山有全国最多的以“行知”命名的学校、陶研机构;行知文化形成的气场,潜移默化影响着这块土地上的每个人。当年,通河中学青年教师徐宏杰倒在工作岗位上,被命名为“宝山区人民的好教师”。追寻其成长足迹,上班第一天,校长就教他“学陶”,徐宏杰深受其感,写下了:“要像陶行知一样,把一颗爱心献给学生。”有“陶行知”这样的楷模在身边,徐宏杰出现在宝山绝非偶然。
当话剧中“陶行知”回上海时深情地喊出:“宝山有真宝,大场气魄大”时,观众总会发出会心的笑声。宝山的“宝”有不少,也许最好的宝是陶行知播下的文化和教育之种,他改变的不仅是农村,更是铸就了成千上万个宝山人的真魂。
发表于2012-11-06

想起上学那会儿,学习他的文章了。

发表于2012-11-06
陶行知留给宝山的文化和教育之种都是最好的。
发表于2012-11-06
史上最好的老师。最尽职尽责的老师。向他致敬。
发表于2012-11-22
绿兔love,您好!您所发的帖子““陶花”盛开在宝山”已被设置为固顶帖,请再接再厉多发好帖。点击查看更多上海共康社区论坛业主论坛固顶帖>>
点击“版主推荐”查看上海业主论坛固顶帖和精华帖。
发表于2012-11-22
绿兔love,您好!您所发的帖子““陶花”盛开在宝山”已被设置为精华帖,请再接再厉多发好帖。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