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3|4|下一页
/4页

主题:想起一个在九亭卖黑烧烤的朋友,谈谈我心中的九亭外地人

发表于2012-12-04

昨晚跟几个工作上认识的朋友一起吃饭聊天,席间觥筹交错,

从生意聊到家庭,从老婆聊到小孩,虽说不是十分相熟友人,碰到这类话题倒也有些投机。

人就那么奇怪,很多时候不见得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恰恰是那些半生不熟的人,却能聊的相当起劲,

在一些不涉及商业的问题上,不必忌讳说错什么,合同一签交易一成,戒备心松懈不少,
酒微醺的状态下,有些嘴不是很严实的人,连在外面有几个情妇,几岁失身之类的闲话都能扯上许久。

酒桌之上,男人之间,此类话语见怪不怪,一笑了之,着实不算什么大事。

当时有几个朋友的慷慨陈词令我就醒之后都未能忘怀,却愈发印象深刻,无关风月。

他们年纪稍长,家里有小孩在上学,聊到小孩教育聊到异地高考的事情,之前感觉还算斯文,霎时情绪无端激动

刚刚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女人清香的色情氛围,变成声讨教育政策制定者的讨伐大会了。

讲当权者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不断将上海人的上海变成全国的上海,外地人霸占了上海人的生存空间不说,一旦来跟小孩子抢占高校的教育资源,就会将上海人的未来统统扔进黄浦江,
说如果异地高考这样祸沪殃申的政策对小孩影响太大,他们一定回去示威,去向当权者发出上海人的呼声。

话题一出,就引起了在座几位朋友的响应,最终不可避免牵扯到了外地人与本地人的矛盾上来,义愤填膺,你一言我一语,大有将外地人填进太平洋之意。

倘若还有人在论述南北差异的时候,说上海都是没有血性的小男人,请他们来看看骂外地人时候的上海人,还敢说小男人吗?绝对的霸气十足!

发表于2012-12-04

酒席散场之后,独自驾车回来的路上,酒劲散去,禁不住思绪连篇,

自己作为外地人,十几年前来上海,如今沪语基本熟练,落户在此,按理来说算是上海人了,课始终我都觉得自己是外地人,不曾忘记初来上海之时的场景。

印象中那时接触的上海人包容许多,对待外地人不似今天犹如洪水猛兽一般,之前尚无十分在意这种现象,偶有耳闻,以为是个别现象,一笑置之。

今日之事感触颇深,过去十几年接触到听说的人和事,一幕幕回忆,发现排外的现象不降反增。

社会发展,应是越发达越包容,现在这样的事情,多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一是来上海的人越来越多,上海城市越发达,吸引过来的劳动力数量增加,其中有些从事较底层的工作,难免生些劣迹,本地人的厌恶情理之中;

二来资讯传媒发达,自媒体时代,许多小事放大开来,过去的街头巷尾的口舌之争,就几个人看到,如今可能一上论坛微博,有铺天盖地之势,混淆受众视听。

这两点相互作用,传播之强势,又将这种思维影响到更多人,舆论主流之下,你能独善其身吗?难!

倘若身边十个人都认为外地人抢占了过多的资源,而你心怀异议,马上,诸如装逼装清高的言语会袭来,一般人又何必要去抵触?好吧,那我也讨厌外地人了。

发表于2012-12-04

早点移民吧,上海迟早有一天会变成全国人民的上海

发表于2012-12-04

上海男人绝非小男人,只是魄力不使用在管制老婆、假装权威上,如果侵犯到自己或者自己亲人利益,上海男人绝对豁得出去。

关于开放异地高考的问题,暂且不详论。以我的态度,虽然对上海本地资源是严重的侵占,但是我估计为了稳定住大中国的大部分人,这条路还是必行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发表于2012-12-04

除了一些来上海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给上海安定安全带来威胁的外地人让我讨厌之外,其他的外地朋友我并不反感,相反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

发表于2012-12-04

车开始进入沪亭北路了,路边有些年轻的男男女女笑着经过,前面开始出现外地人摆的烧烤摊了,稀稀疏疏的有些,生意看起来不算差,老板笑嘻嘻的在炭火面前,吃的人欢声笑语不断,油烟可以用直上云霄来形容了。

想起去年在这里认识的一个卖烧烤的袁师傅,一个晚上,跟现今这般天气差不多,有些冷,当时事业上遇到些挫折,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心情受到影响,晚上百无聊赖,便出来走走,靠近一个摊位前,坐了下来,随便叫了一些吃的。

老板烤好之后端过来,那时人不是很多,除了我,其他位置空的。

老板便也没再忙,端起旁边的一碗饭吃了起来,铁盒,一看就知是自己做好带过来的。

老板倒也开朗,见我一人主动搭讪起来,聊着聊着坐到一张桌子旁,我吃我的烧烤他吃他的剩饭,闲聊起来。

发表于2012-12-04

师傅说自己姓袁,袁大头的袁,安徽人,今年52岁,还有老婆也在这边,来上海有一段时间了,觉得九亭这地方蛮好,也就在这里呆的时间比较久一些。

我问你这样辛苦吗?

他说辛苦有一点,农村出来的庄稼人,都这么大岁数了,什么苦没吃过,这样的也不算啥,要相比于在家里种天地,相比那些在工地上干活的别人,这样夫妻两个摆摊算是体面了啦,习惯了。

我说你们两个在外头,家里肯定还有父母子女的,肯定会想他们,多么不好。

他告诉我说家里还有两个小孩,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在读大学,快毕业了,女儿也在读书,家里老母亲身体不好,担子重,不出来趁着还能做得动拼命赚点钱,以后老了会对不住自己的良心的。

他说整天看着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这么好的上海有头有脸的活,很羡慕,就希望儿子以后有出息点,帮帮比他小的妹妹,他们自己老了,也不想享受什么,回老家安心过日子就好了。

说到他之前跟村里人一起去过河南,在工地上做活,那段日子更辛苦,赚的比现在也少,后来工地上脚手架塌了,一个工友腿伤了,也找不到人补偿,找不到什么方法。自己想想觉得很怕,就转到上海来了,做过别的事情,做着做着就做起这行了。

天天在街头,要担心着城管的清查,还要承受着有些讨厌他们这个行业的人的眼色,也都习惯了,不是年轻人,面子薄。都是出来讨生活的,自己尽量照顾下别人,总相信别人也会照顾自己的。

我让他也吃吃自己烤的那些东西,推辞了一会儿,我执意,他挑了个里面最便宜的烤豆角还有茄子,就着自己冷掉的饭吃了。

笑着说觉得他烤的这个没有他老婆给他炒的菜好吃,说好似乎是感觉这样说卖给客人的东西不好,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挽回,就很尴尬的看看我又看看他老婆笑。

又一边给我解释说他的素食肉食都是洗的很干净的,有虫眼的坏了的不会卖给别人,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像是还在弥补自己前面的言语不当。

我自然是不会计较的那么精细,在外面吃饭多了,也不敢说看起来高档的餐馆实际能比这路边的烧烤摊干净多少,偶尔体会下大多数人消费的起的烧烤,放下那戴着面具的在酒桌上喝酒如灌水的伪善,自在惬意些,谁愿计较那么多?

发表于2012-12-04

这次之后,又陆续去过两次,隔了几个月,再去,却没找到这位师傅的摊位了,可能是挪地方了,也或许是回老家去了吧。

散落在歌舞升平的繁华上海角落里,生活着很多袁师傅,梦想实现开心满意的人有,愿望落空丧气而返的更有。

多点宽容多点理解,他们的梦想也是上海的梦想。

城市建设,不应该是上海建筑的占地面积越来越大,上海人胸怀的占地面积来越小了。

假若如此,大上海要变成小上海了。

发表于2012-12-04

  我也是外地人,当年意气风发,很是瞧不起上海男人的小气与女人的作,并且很不屑与很多成为新上海人的机会。

 目前对于不守规矩的上海人和外地人一样的唾弃。排外与否与你是否外地人固然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与你自身的素质有关。

 如果你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与良好的素质,在上海你同样能得到无数的尊重。

发表于2012-12-05

想说很多,还是算了吧,路过一下

上一页|1|2|3|4|下一页
/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