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大学的两个世界第一说明了什么?

发表于2007-12-23
今天无意中又发现了我们大学的两个世界第一,味道是一苦一甜的。

甜在哪里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昨天介绍,2007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70万人和42.4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在学人数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点击查看原文

根据我查阅到的资料,1977年恢复高考,全国只招收29万个大学生。197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0万,在校大学生只有85万人。短短30年,这个数字就变成了在校大中专生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的巨变。按照我们官员的说法,已经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这个世界第一令提醒我想起了另一个世界第一。

近日,劳动保障部信息中心副主任翟燕立表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就业形势很严峻。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率在70%上下浮动。如2006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最终统计就业率为70%左右。未就业人数为124万左右。经过我计算,04到06年,这两年来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就有216.6万人。不少的大学生,一失业就不得不在家里蹲,成为啃老一族。当然,这还是有得选择的。没选择的怎么办?只能以越来越低的姿态就业。一个机构的某一项调查显示,32%的大学生从事的职业是无奈的选择。保安、洗脚工、家政服务员等一些工种出现大学生的身影,也已经不奇怪。是的!另一个第一是我们的大学生失业人数世界第一。当然,这后一个世界第一是我发现的,由数字来看,也是一个实情。

两个世界第一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伟绩”。大学扩招后,学费连年攀高不下。童大焕先生之前根据公开的资料进行计算,发现根据相对收入,中国高校的学费已是世界最高(日本)的3倍。但当前高昂的学费又主要由大学生自己家庭买单。大学乐于不断的扩张、扩招,民众又舍得在教育投入上大放血,这种你情我愿让高等教育产业经济红火无比。所以当前一些大学为什么有底气敢一贷就贷几十个亿也不眨眼进行校园扩张建设?我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建立在这种大规模的大学生招生上。只要有源源不断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就读,资金链总不会断层,似乎自然就不会有经济崩盘的风险吧。

说明了当前人才培养方向有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这是一种最痛心的浪费。中国是一个人口的大国,人才资源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最大优势。高等教育人才固然需要建设,但在我看来,根据国情,第三产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工人的方面的人才才应该是我们人才资源的主力军。而当前,这种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状,造成前一种人才严重过剩、滞销。后一种人才缺口越来越大,这不是一件好事情。

说明了我们的大学办学理念有问题,办学质量不符合社会需求。我们那么多的入学大学生并不可怕。如果我们大学的输血、造学功能足够好,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国内外需求的高等教育人才,那么这种的扩招当然是一件好事情,或许还能转化为我们的一个巨大人才优势,实现大学生在国内外人才市场的顺利就业,让大学生得到顺利的安置,也能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遗憾的是,由于盲目大跨越的扩招,急功近利、工厂生产式的批量生产大学生,就自然让大学生质量不断下降。产生的一些次品,自然缺乏中高端人才市场雇佣者的问津。而高不成低也不就,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成了这样一个尴尬的群体。

面对这两个世界第一,我们的办教育者需要反思,做出新的改变。
发表于2008-01-01
发表于2008-01-08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