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小日本上海购车记

发表于2006-02-06
【日经BP社报道】本文译自作者于11月30日撰写的日文专题“「お客様は適当にあしらいます」上海流、自家用車購入顛末記”,特此备注。

笔者在上海的家也终于买车了。由于上海的房价高涨,房子是买不起了,但至少买辆车,就像日本如今的年轻人一样,来个“一点豪华主义”。到车行转了一圈后的切身感受是:买车的人真多,因此车行基本上都是老爷作风,让人体会到了在一个卖方市场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无法指望的。 

▼日本车销售店,无人迎客理睬 

此次购车,共考虑了3款车,均为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地生产的。理论上讲均为中国的国产车,但在百姓眼里,它们仍被看作外国车。 

第一款是由东北一家私营企业组装的德国车。第二款是日本有代表意义的高级车,而且在中国常被用作公务车。第三款是美国车,虽然总公司经营不佳,业界议论纷纷,但在中国却卖得非常好。这三款车均为排量在2.0L~3.0L之间的轿车。 

从价格来说,德国车最贵,接近40万元。接下来是日本车,在30万元上下。最便宜的是美国车,25万元左右就能买到。 

最先去的是位于浦东新区的一家日本车经销商。走近销售店里,一位女工作人员说声“你好”之外就再也没别的了。在店里围着车看来看去,也没有销售人员过来搭理我们。没办法,只好叫来坐在柜台里边的一位销售员模样的人,问:“能上去座座试试吗?”对方在说了一句“您请!”之后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日本人都知道这家公司的车不仅质量好,而且故障少,笔者觉得这车不错,但妻子却不太满意。 

▼哪怕是500万日元的汽车,销售人员的态度依旧“漠然” 

漫无目的的转悠也不是办法,于是就进了旁边紧挨着的一家销售德国车的店铺。不愧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的确挺贵,但外形设计确实潇洒。在日本自然也非常人气。 

但这里也和刚才那家日本车销售店一样,依然没有销售人员迎上前来。即便是作出非常想买的样子,也没人过来。没辙儿,只好又招手叫来销售人员,问了一些关于颜色和配置的问题,对方在敷衍几句之后就又走开了。 

从店里出来的时候,销售人员也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连我们的名字和地址也根本没有问问的意思。要知道,他们卖的可是价格超过500万日元的车,态度却冷淡得令人吃惊。 

最后去的是经销美国车的车商,这里最热闹。该车有一定的高级感,而且价格便宜,而且还有很大的降价幅度,所以挺诱人的。 

前面看过的德国车和日本车几乎都不讲价,这里却可以优惠2~3万元。销售人员也是三家中最为热心的,只有这里的销售人员亲自递上了名片。 

▼“实际上拒绝分期付款购车” 

最后,日本车因妻子一句“外形没特色”落第。美国车虽说其低价格曾令人动心,但据一位熟悉车市的朋友讲,该车不仅销量大,而且受总公司经营问题的影响在二手车市场上价格急跌,所以也决定排除在外。 

这样就决定买德国车,但销售人员的态度依然平淡如常。态度虽然说不上坏,而是“拿钱来,就交车”,一副照章办事的样子。尽管这家销售店也有分期付款购车业务,但实际上都要求100%现金支付。 

虽然有一段时期银行也曾积极地开展汽车贷款业务,但后来经常出现贷款无法收回的情况,所以最近银行不愿意开展汽车贷款业务。销售人员介绍说:“房地产最坏的情况还可以拿实物做抵押,可是汽车如果被转卖到什么地方的话一切就都完了。” 

最近,虽说汽车销售并不像先前那么火爆了,但主要畅销车如今仍是供不应求,每家经销商只能分配到固定的台数。从经销商来讲,反正肯定卖得出去,卖得多也不会赢得追加配额。所以只要给掏得起钱的顾客交车就是了。 

▼并非要销售人员恭维…… 

虽说并非想让销售人员来问前问后,但既然顾客买的是高价商品,多少也应该心存谢意,而现实则让顾客多少有些不快。中国的汽车销售不久就会变成一个买方市场,这种销售态度能行吗?虽说事不关己,笔者还是不禁担心。(特约记者:田中 信彦) 

■作者简介: 原日本每日新闻社记者。目前在上海和东京一边从事面向日资企业的人事咨询业务,一边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继续执笔报道中国的最新动态,力求提供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中国。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