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结婚前贷款买房,离婚时配偶没份?

发表于2013-03-29
<div><p><font color=#000000 size=3>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条的误读</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并已经实施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引起各方强烈反响。特别是其中第十条关于婚前贷款买房归属的规定,更是备受争议,被指责是保护强势群体利益而忽视弱势群体的条款。但法律(司法解释)的本意是否如此呢?真的是“结婚前贷款买房、离婚时配偶没份”吗?笔者认为,在这一条款的理解上,不少读者存在很大误解<br />该款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若不能达成协议的,法院可判决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br />依据该款规定,如果夫妻双方对于房屋归属及分割不能达成协议,法院在认定上有两个后果,其一为“可判决归产权登记一方”(包括贷款余额亦归个人债务),即婚前谁的房屋,婚后仍归谁;其二为,“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应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这里规定的补偿,不仅涉及共同偿还的贷款本金,也涉及到共同偿还部分的增值(笔者认为,当然也包括可能的贬值,收益和风险应该对等,其意义近似于共同投资)。而考虑到除非基于特别约定,结婚后夫妻双方的收入均属于家庭共同财产,因此不必区分是哪一方还贷,均应认定为共同还贷。<br />司法解释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主要基于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为依据《物权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不会因为结婚而当然改变婚前财产归属;其二为结婚后,夫妻双方的收入均为夫妻共同财产,以夫妻共同财产偿还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按揭贷款),理应由登记一方予以补偿,否则岂不构成不当得利?<br />因此这一条款,不会导致配偶帮忙还贷却白白损失,更不会导致部分为家庭放弃工作的全职太太离婚时只能“净身出户”,部分读者的理解可能不是很全面。相反,这一条款不仅维护了婚前一方个人财产的利益,同时又保护了婚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及其增值,应该算是一个相对公平又非常具有操作性的规定</font></p><p><font color=#000000 size=3>作者:上海中原法务总监&nbsp;姚志云<br />中原地产西一西区豪宅部A组 李磊 转贴</font></p></div>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