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纸质阅读顶住了新技术的侵袭,做地铁看书成新趋势

发表于2012-08-14

昨日,上海书展组委会公布了《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2年度)》。这份在全市17个区县范围内发放、基本覆盖各个阶层和年龄段、共计数千份的调查问卷表明,在这个网络阅读和电子终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纸质阅读顶住了冲击,仍是上海市民的首选。

读者认为读“纸书”效果最佳

就目前状况而言,上海市民阅读的主要方式还是传统(纸质)阅读,有近70%的选择者认为纸质阅读具有最佳阅读效果。

市民普遍认为,纸质阅读能够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质量,这往往是其他阅读方式所无法保障的。对于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倾向于选择纸质阅读,“考虑资料的权威性、学术性”和“需要深度阅读”的选项比例都超过30%。网络阅读也因现在市民“学业或工作太忙”成为宠儿。

市民对数字阅读保持距离的原因多为“容易导致视觉疲劳”、“信息杂乱”、“海量信息,难以筛选”等,因此虽然数字阅读的内容更为丰富、查询更为便捷、成本也更为低廉,但不是市民的首选。

每日读“纸书”者比例超3成

据调查,每日阅读纸质图书的上海市民比例达到31.24%,比阅读报纸、期刊同样时间的分别高出12.52和14.71个百分点。

上海市民在图书阅读、报刊阅读、期刊阅读、网络阅读、电子终端阅读的时间分配及比照的情况来看,网络阅读与纸质阅读目前都是上海市民阅读的重要方式,这两种阅读方式的消长也无时不在变化之中。

从每天阅读图书超过半个小时的数据分析得出,阅读图书和电子终端的时间非常接近,差距分别为1.89个百分点(0.5-1小时)、2.5个百分点(1-2小时)和1.15个百分点(2小时以上)。考虑到电子终端价格较贵,购买人群通常有明确的阅读需求,这组数据说明在快节奏、高负荷的大都市生活中,阅读时间格外珍贵、稀缺。

文学历史类书籍最受欢迎

虽然因为阅读者、阅读对象或阅读方式的不同,市民对于阅读物种类的喜好有一定差异,但具有知识功能、实用功能和消遣功能是绝大部分选择者的共同要求。在调查中居于前五位的图书种类依次为“文学”、“历史”、“日常生活”、“经济、管理”和“心理”。而除了“医药卫生”和“科普”之外,几乎所有的哲学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种类都排在最后。

数字阅读因其来源广、信息丰富、收费少甚至没有收费受到市民的一定欢迎。在数字阅读方面,市民明显倾向于“文学”种类,显示数字阅读领域网络文学影响力巨大。根据调查结果,在不同阅读种类喜好程度的选择中,居于首位的是比例达36.60%的“文学类图书”,居于二、三、四位的“百科”、“报纸”和“期刊”,均表现出极强的综合性;其中 “百科”达31.46%,除了该种类本身所具备的内容特点之外,也让我们看到上网阅读这一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对于数量浩大、庞杂万千的“百科”知识的搜寻,没有比上网更快捷、方便的了。

看书目的主要是增加知识

关于阅读对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上海市民选择“非常重要”的高达41.04%,这一趋向和2011年调查的结果完全一致。说明在信息高度密集的时代,选择者对于“阅读”在“知识与个人生存(生活、工作)状态”之间的认识极具正面性且相当集中,市民对通过阅读提升自身素质表现积极态度。

从阅读目的看,“增加知识”和“开阔眼界”成为上海市民读书主要目的首选和次选,表现出在信息爆炸和知识密集时代市民对获取信息和知识感到非常迫切;排在第三、四、五位的分别为“满足兴趣需要”、“娱乐休闲”和“提高修养”,其后才是“工作或学习需要”、“研究需要”和“掌握实用技能”,这一排位说明在生活多元化时代,选择者更加注重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从获取的信息内容看,在上海市民利用各类媒介了解的各种信息中,“时事新闻、观点和思潮”、“工作和学习有关信息”在总人次选项中的比例都居于50%以上,表明此两项在选择者生活中的重要度;位居第三的“休闲娱乐信息”接近50%,位居第四的“生活/消费资讯”占比40%,位居第五的“时尚流行趋势”占比24.31%,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的多元和丰富。

 

发表于2012-08-14

坐地铁看见好多人拿着书看小说

上一页|1|
/1页